104/N #历史
许多学校都有这样一句话:克己复礼。礼者,就是周礼。以前我也知道这个道理,但读了《逸周书》之后,才发现周的礼是真的多,孔子提到的只是皮毛。不仅有礼,还有许多所谓的治国方略,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战国论战,许多都能在这本书见到影子。
举个例子: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葬丧,何以胥役也。
这个讲的是做人要克制自己,不能克制自己的好恶,就不能安守本分。不守分就会争夺,争夺必然打斗,相互打斗又怎么能抚养老人和幼儿,怎么能救助病痛、疾苦、死亡、丧葬,怎么能相互帮助呢?
又如:地以权民,物以权官,鄙以权庶,刑以权常,食以权爵。
这是较为有名的五权:地、物、鄙、刑、食。土地用以调控人口、事务用以调控官员、都邑用以调控城镇居民、刑法用以维持长久、俸禄用以调控爵位。已经初步看到后世治国的框架了。
武王伐纣,说是天命,想必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治国有方,得到臣民的支持,得以聚集八百诸侯。而治国方略的背后,就是一个个总结下来的规则。
一个对我来说的冷知识:周公解梦。这个传说可能源自周公姬旦帮助他的老哥武王姬发分忧。武王要承担伐纣大业,时刻惦记谋反败露,心理压力巨大,经常做噩梦,一做噩梦就找老弟姬旦诉苦,周公雄才大略,总是用仁政和天命开导他。还好有周公,不然留下的就不是武王伐纣的美谈,而是武王发疯的趣闻了。
许多学校都有这样一句话:克己复礼。礼者,就是周礼。以前我也知道这个道理,但读了《逸周书》之后,才发现周的礼是真的多,孔子提到的只是皮毛。不仅有礼,还有许多所谓的治国方略,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战国论战,许多都能在这本书见到影子。
举个例子: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葬丧,何以胥役也。
这个讲的是做人要克制自己,不能克制自己的好恶,就不能安守本分。不守分就会争夺,争夺必然打斗,相互打斗又怎么能抚养老人和幼儿,怎么能救助病痛、疾苦、死亡、丧葬,怎么能相互帮助呢?
又如:地以权民,物以权官,鄙以权庶,刑以权常,食以权爵。
这是较为有名的五权:地、物、鄙、刑、食。土地用以调控人口、事务用以调控官员、都邑用以调控城镇居民、刑法用以维持长久、俸禄用以调控爵位。已经初步看到后世治国的框架了。
武王伐纣,说是天命,想必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治国有方,得到臣民的支持,得以聚集八百诸侯。而治国方略的背后,就是一个个总结下来的规则。
一个对我来说的冷知识:周公解梦。这个传说可能源自周公姬旦帮助他的老哥武王姬发分忧。武王要承担伐纣大业,时刻惦记谋反败露,心理压力巨大,经常做噩梦,一做噩梦就找老弟姬旦诉苦,周公雄才大略,总是用仁政和天命开导他。还好有周公,不然留下的就不是武王伐纣的美谈,而是武王发疯的趣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