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N #历史 #墨家

近期在读张荫麟的《中国史纲》,虽说是史纲,但其实是一部残本,只有从夏商周至东汉初年的内容。

该书原计划由几个人一同撰写:汉代以前由张荫麟亲自操刀,唐以后按照计划由吴晗负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历史交给千家驹去编写,近百年来的中日战争和中日关系,则由对中日关系有很深研究和资料积累的王芸生负责。各方面负责者将稿子完成后再由张荫麟按照总体构想统筹改定。

然而因各方面原因,只有张荫麟在 1940 年完成了自己的部分。加之张荫麟 1942 年英年早逝,这部书就成了他的绝唱

本书内容其实都比较熟悉了,但读下来仍旧有一些收获,例如墨子的思想,此前没有研究过,也仅仅停留在「兼爱非攻」,然而,墨子的思想是非常超前的,而且许多方面与儒家是对立的,例如:

看看诸夏的礼义是怎样的!为什么残杀一个人是死罪,另一方面,在侵略的战争中残杀成千成万的人却被奖赏,甚至受歌颂?为什么攘夺别人的珠玉以至鸡犬的叫作盗贼,而攘夺别人的城邑国家的却叫作元勋?为什么大多数的人民应当缩食节衣,甚至死于饥寒,以供统治者穷奢极欲的享乐?为什么一个人群统治权应当交给一家族世世掌握,不管他的子孙怎样愚蠢凶残?为什么一个贵人死了要把几十百的活人杀了陪葬?为什么一条死尸的打发要弄到贵室匮乏,庶人倾家?为什么一个人死了,他的子孙得在两三年内做到或装成“哀毁骨立”的样子,叫作守丧?总之一切道德礼俗,一切社会制度,应当为的是什么?


墨子的答案很简单,一切道德礼俗,一切社会制度应当为着“天下之大利”,而不是一小阶级、一国家的私利

墨子设想的一个合理的社会是,大家选举全天下最贤的人做天子;天子又选些次贤的人做自己的辅佐。

墨家没法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原因是对自身以及对统治者要求太苛刻。可能也因为如此,墨家后续没有太出众的继承人,但其思想已经被儒家吸收,「大同」的设想就是儒家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