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N #书信
此前我曾读过殷海光先生所译的《到奴役之路》,对其深感佩服,近期看到一本他的书信集《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立刻找来读──我始终认为,书信是最能传达一个人的内心境地之媒介。
这本书记录了殷海光与学生林毓生近十年的书信来往,直至殷先生在一九六九年九月十六日因胃癌去世。二者虽然是师生关系,但书信里更像是朋辈之间的学术交流。
殷海光称林毓生为自己的一个天窗,一个可以一窥外面自由世界的天窗(彼时林毓生正在芝加哥大学哈耶克底下做研究生)。读他的信,常常能看到他对最新学术著作的渴望「毓生老弟,快快给我寄谁谁的著作来」。
他对哈耶克及其推崇,但当时的条件下,他也只能经过林毓生来了解哈耶克的论文及著作。一次,林毓生了解到哈耶克要到台湾访问,于是赶紧写信告知殷海光,让其去和哈耶克开展一次讨论。谁知殷海光却因觥筹人情不想去掺和,实在是把我给急得。
不过最终他也去了,并和哈耶克做了交流。读到这里我满足地笑了,仿佛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一样。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1-25
此前我曾读过殷海光先生所译的《到奴役之路》,对其深感佩服,近期看到一本他的书信集《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立刻找来读──我始终认为,书信是最能传达一个人的内心境地之媒介。
这本书记录了殷海光与学生林毓生近十年的书信来往,直至殷先生在一九六九年九月十六日因胃癌去世。二者虽然是师生关系,但书信里更像是朋辈之间的学术交流。
殷海光称林毓生为自己的一个天窗,一个可以一窥外面自由世界的天窗(彼时林毓生正在芝加哥大学哈耶克底下做研究生)。读他的信,常常能看到他对最新学术著作的渴望「毓生老弟,快快给我寄谁谁的著作来」。
他对哈耶克及其推崇,但当时的条件下,他也只能经过林毓生来了解哈耶克的论文及著作。一次,林毓生了解到哈耶克要到台湾访问,于是赶紧写信告知殷海光,让其去和哈耶克开展一次讨论。谁知殷海光却因觥筹人情不想去掺和,实在是把我给急得。
不过最终他也去了,并和哈耶克做了交流。读到这里我满足地笑了,仿佛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一样。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