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N #保甲制度

继续说下保甲制度,虽然它是绝佳的统治工具,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前期推行难度极大,中后期更是被地方官员弄得支离破碎,简单总结下各方原因:
1. 从人的角度:民众大多是文盲,配合困难;同时,要找到合适的保长、甲长也极其困难。他们需要登记管理,因此要求能识字,有权威,本来绅士阶层最恰当,然而政府担心这会绅士权力过大,明令禁止不能由绅士担任(不过很多地方依旧是绅士担任)。有能力的人不能或不愿担任,导致市井无赖等有心之人竞相应聘,后果可想而知。
2. 从钱的角度:门牌、登记册都需要大量金钱,负责人的管理也需要物质去激励,然而清政府并没有任何拨款,全凭地方政府想办法,州县官推行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3. 从执行过程的角度:登记丁口、记录人员流动这件事困难至极,保甲负责人还得定期到衙门汇报,增加了行程负担以及存在被衙门人员敲诈的可能。

庙堂之人自然体会不到江湖之远的复杂情况。推行不利,上面的人会怪罪到基层官员,但最终受罪的还是基层百姓。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