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记,思有所痕 | 订阅每月书单:https://quail.ink/rambling | 友情频道: @weiyexing | 博客: weiyexing.win
67/N #保甲制度

继续说下保甲制度,虽然它是绝佳的统治工具,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前期推行难度极大,中后期更是被地方官员弄得支离破碎,简单总结下各方原因:
1. 从人的角度:民众大多是文盲,配合困难;同时,要找到合适的保长、甲长也极其困难。他们需要登记管理,因此要求能识字,有权威,本来绅士阶层最恰当,然而政府担心这会绅士权力过大,明令禁止不能由绅士担任(不过很多地方依旧是绅士担任)。有能力的人不能或不愿担任,导致市井无赖等有心之人竞相应聘,后果可想而知。
2. 从钱的角度:门牌、登记册都需要大量金钱,负责人的管理也需要物质去激励,然而清政府并没有任何拨款,全凭地方政府想办法,州县官推行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3. 从执行过程的角度:登记丁口、记录人员流动这件事困难至极,保甲负责人还得定期到衙门汇报,增加了行程负担以及存在被衙门人员敲诈的可能。

庙堂之人自然体会不到江湖之远的复杂情况。推行不利,上面的人会怪罪到基层官员,但最终受罪的还是基层百姓。
66/N #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是非常理想的统治工具。

所谓保甲制度,即以户(家庭)为基本单位,十户一牌,十牌一甲,十甲一保,其中的甲长、保长为区域负责人。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登记丁口(只登记成年男性,即对帝国有潜在威胁的人);侦查、汇报犯罪行为,一旦发现,居民告诉甲长,甲长告诉保长,保长告诉官府。后期也将征税、登记人口等事务纳入到保甲体系里。

它的显著特点是,由居民自己管理运行,而地方官只负责监督。这样的制度优势很明显:首先,节省了官员配置,官员只负责监督,这样可以防止保长、甲长权力过大;其次,每一个居民都成为潜在的间谍,以揪出他们中间做坏事或铤而走险的人,也就是自我审查。(引用自《中国乡村》)

一位十九世纪的西方作者对保甲制度做出精辟评价:「从表面上来看,封建王朝对其臣民的统治,是一种父亲对子女的慈爱;然而实际上它是一种残暴的统治,一种以恐惧和猜疑的方式维持权力的残暴统治。」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