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记,思有所痕 | 订阅每月书单:https://quail.ink/rambling | 友情频道: @weiyexing | 博客: weiyexing.win
14/N #敦煌

今天读完了《敦煌:众人受到召唤》,还不错的一本书,对敦煌历年来敦煌工作人员的经历、心路历程的整理。有专家,有画家,有文物保护者,有讲解员,各式各样的人。时代在流转,人物也在流转。

其中的卷二讲的是民族的阵痛,即敦煌被破坏和盗取的历史,有部分内容和《敦煌学概论》中吻合:伯希和、斯坦因等人盗取了大量的经书运送到国外。从文物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段让人伤心的历史,但这也机缘巧合让很多人认识敦煌并真正去重视敦煌,其中就包含常书鸿,后来的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

书中也提到了向达,敦煌学的权威学者。当年他在敦煌时,张大千等一些画家已经在那边了,而张大千作为画家,行事颇为「艺术」,不仅直接在原来的壁画上补充,甚至还因为喜爱北魏、隋唐的壁画,而将表面的宋代壁画砍去……这当然引起了向达等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不快,后面经过他人的「调和」才停止此类行为——张大千离开敦煌时几乎是被赶走的。

书中人物,仿佛就像受到敦煌千年的召唤一般,为了敦煌一往无前,奉献自己的一生。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一世纪,百年时间,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一些较为年老的工作人员篇章中,多次出现「文革」的经历,但都一笔带过,没有展开。其实大家都知道,那个时代被破坏的文物数量,没准比外国盗取的还要多……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这句话放在不同的时代都没错。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27
12/N #敦煌

今日读完《敦煌学概论》。所谓概论,就是从大大方向简单说明敦煌学是什么,讲些什么。从这个方面来看,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对打开「敦煌」这个新领域有帮助。

读到最后,是作者姜亮夫的《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节录),文采极佳,有点惊喜。例如写敦煌周边——「疏勒河横过敦煌的背面,经玉门关,集为哈拉湖。」又如,写莫高窟的张大千氏编号一五一洞——「在此大洞甬道之北,距地三尺处,有一宽二尺五寸、高约四尺之甬道,后即一复洞,洞长宽均为九尺五寸,边高六尺五寸,中高九尺三寸。洞内四壁皆画,一幅画男女像各一,其衣饰极为别致,为千佛洞中极罕见之作品。……自宋时封闭后,逃避的僧人,大概一去不复回,后人也不复知有此复洞,更不知复洞中有这样多而且精的不世之宝。」

动词之运用,长短句之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画面跃然纸上。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21
11/N #敦煌 #文化

读《敦煌学概论》之艺术内容简介。中国画始终是线条画,印度画始终是晕染法。敦煌的壁画多以线条为基础,是中国的方法,但内容题材多是来源于印度。

在唐代,印度的大量东西进入中国以后,就被中国化了。这让我想起此前看余光中的《翻译乃大道》,其中也有一篇「论中文之西化」,其中也提到:「印度凭借宗教影响了中文两千年之久,许多字眼都是来自佛教,例如菩萨、罗汉等。与英文影响不同的是,佛教传入时,中国文化正当盛期,有足够的力量加以吸收;民初以来,英文借助大量翻译、编入基础教育科目等渗入,加之中国文化式微,对英文的吸收遂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现象。前者影响止于词汇,后者已渗入文法。」

对此,余光中做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前者止于表皮,后者已达周身关节。不过,回想数千年以来,中国文化的确曾被多次入侵,元、清时期更是颠覆了中原政权,但尽管如此,中国文化依旧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没有被替代,而且还将其他文化吸收并融合了。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19
10/N #敦煌 #魔幻现实

吴哥窟这个名字,以前我一直误以为和莫高窟在同一个地方。今天才知道这是柬埔寨的一个神庙建筑群,但并不是「窟」,译名算是误译。另外,吴雨霏的同名粤语歌曲还挺好听的。

说到莫高窟,想起之前买了一本《敦煌学概论》,于是拿出来翻翻。此前在《触摸时代的灵魂:何兆武谈读书》中的缅怀向达先生篇章里,罗常培先生就说过:「治中西交通史(现称中西文化交流史)就必须精通敦煌学,其中的权威就是向达先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研究敦煌学的有三个人:王重民、向达、姜亮夫。前两个是公费留学巴黎,后者是自费去的。这本《敦煌学概论》就是姜亮夫所写。他们为啥都去巴黎呢,我想是因为此前欧洲掳掠了许多敦煌的历史文物,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

此前我以为敦煌所存大多是佛教的东西,例如雕塑、壁画等,但是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后,我才感到自己是多么孤陋寡闻。敦煌因为地理和环境的因素,留存了儒家、道家、佛教许多宝贵的材料,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文学作品、语言材料、史地材料以及科技材料(医学、日历)。

记录一些我印象深刻的:
1. 敦煌学与艺术之联系:当年有学生问《木兰词》中的「对镜贴花黄」怎么个讲法?姜亮夫先生从《敦煌图录》里看出,说唐末五代的妇女喜欢剪些花鸟贴在脸上。
2. 敦煌所藏佛经可能是最早的译本,因为它把原文录上了。大多经卷始于魏晋时期,终于五代末期。
3. 敦煌《道德经》主要是河上公注本。后汉以来,主要流传两种注本:一是王弼注本,讲理论,读书人看的;一是河上公注本,道士看的。
4. 《道德经》卷子的纸非常讲究,在敦煌卷子里是第一等纸。唐代书写的纸大体有两种,一种比较高级,叫硬黄纸,另一种叫楮白纸。
5. 《史记》曾说《道德经》五千言,后人就特别追求五千言,实际上并非如此,有些卷子多达五千三百字,有些少的有四千九百九十九字,如果是后者,几乎可以肯定是河上公注本。
6. 敦煌的儒家经典保存了唐代以前的古注,很宝贵。现在流传的多是唐人以至宋人修改的东西。
7. 发现的《史记》、《汉书》卷子,同今本出入很大。我想起此前看到的《竹书纪年》的记录,同样和《史记》出入很大。

下午看到贵州高速客车事故,情绪久久不能平静。很难说自己是愤怒,还是无奈,还是无力,总之就是塞得不行,正如网友所评价的那样:「任何人都无法确保自己不会在那辆凌晨转移到客车上。」

读了大半本书,才逐渐使我从情绪中走出来。

死亡客车,勿忘国耻。他妈的……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1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