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记,思有所痕 | 订阅每月书单:https://quail.ink/rambling | 友情频道: @weiyexing | 博客: weiyexing.win
194/N #莫言

我手上主要用的电子墨水屏有两台,一台是 kindle oasis 2,一台是 boox poke 3,最近的通勤路上,频繁使用前者。

我发现 kindle 除了显示效果更好外,划线也是最出众的,甚至好于手机上的微信读书。我的理由是,它可以在划线的时候辅助划好整句,这很重要,尤其是在墨水屏上。相反,微信读书做得不好的地方在于,需要拖动拨杆到句末,而这是一件比较难受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热门的划线,经常在句末多个标点或少个标点,我这种强迫症是接受不了的。

近期在读莫言的《檀香刑》,我从中学听到他获得诺贝尔奖就想读了,但因为书名取得太过低俗而放弃(指的是《丰乳肥臀》),《檀香刑》是我翻开的第一本。这种因第一印象而错失的好书不少,比如,我挺晚才读到了影响我好多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早年不读的原因也很简单,觉得「比尔盖茨」有什么了不起的。

《檀香刑》开篇几章,句子轻快上口,我觉得他很有才,像读相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天津人。但读着读着,似乎就泄了气,语言啰里八嗦,也没有那么朗朗上口了。继续读读吧。
193/N #文革

读罢《文化大革命:人民的历史,1962-1976》。

文革的初衷是挑拨一派人与另一派人作斗争,但后续的发展却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激起了人民的反感,蓬勃的地下黑市实际上推翻了国家计划经济,毫无休止的斗争和思想改造,引发广泛不满,使得党的意识形态空洞化,最终将国家推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书中的一句概括很贴切——埋葬了毛泽东主义。

读过的许多文革相关的回忆录,不少都提到了一个相似的情景,当收音机传来毛泽东逝世的消息时,身边人都很平静,与几个月前去世的周恩来完全不同,人们普遍没有表现出悲恸,反而是长舒一口气,有些人偷偷关起门来开了收藏多年的酒——即使隔天依然表现出悲痛地去参加公开的追悼会。

做实事与折腾人,大家都是会记在心上,即使平常不表现出来。
# 读记|二〇二四・十:韩江、李光耀、冯客等

你死后,我没能为你举行葬礼,我的人生成了一场葬礼

👉 https://quail.ink/rambling/p/read-202410
191/N #吐槽

吐槽下部分国产车(防杠:家里也有国产车),部分品牌最大的问题就是赚快钱,不考虑品牌长期价值,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出个子品牌赚一波钱,然后换个继续赚。什么样的企业,就有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企业。恶性循环。

真的就把大几十万的车子,变成手机一样的快消品,简直是乱来。

赚快钱最大的问题,就是质量、维护不是最高优先级,现阶段能卖出去,就是好事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售后混乱,后续维修买个东西,修理厂找配件都直摇头。你说咋办?车厂:不好意思,钱我已经赚了,自个儿想办法吧。

你把它当宝,它把你当草。借用那句调侃:国产车需要鼓励,才能成长,你不买,他不买,难道让我买?
190/N #谬误 #心理学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是一本常见的思维谬误清单,tk 教主推荐,我看了之后觉得还不错,虽然浅显,但生活中很容易陷入一些谬误,有这样的一个清单,时常提醒自己也不错,尤其是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有类似的索引,可以辅助自己更好决策。

促使我读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前段时间和同事在讨论一个数据时,对方说我们陷入了某种思维偏差,经过提醒之后我也意识到了。有意思的是,书中提到了类似的偏差,甚至所举的例子也很相似。

完全地避免思维偏差是奢侈的,这意味着需要花费大量的脑力去思考,就像卡尼曼提出的快思考和慢思考。大部分的决策我们只需要快思考,但重要决策还是多多注意,不要让自己陷入思维陷阱,也不要用思维陷阱去坑骗别人。自己的工作和决策息息相关,多读点这样的书,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是好的。
188/N #解放

解放,这个词现在很少看到在用了,但在我小时候,那是经常会听到的词。

首先是长辈们经常会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奶奶说某块地「解放了」——意思是,那块地的主人暂时放开地的所属权,允许其他人进去找东西。比如,花生地在拔完花生后第二天,那家人捡得差不多了,那块地就解放了。于是,奶奶就会领着我,拿个小锄头,挎个篮子,去地里捡花生,小半天能翻出一篮子的花生。

为什么叫解放,想必是五六十年代传下来的观念和刻进骨子里的意识。作为孩子的我们,也在默默受着影响。小时候没啥玩的,夏天的时候会玩一个游戏,找一种叫 bei'ma(方言发音)的植物种子,这种种子头部呈椭圆形,硬壳包裹,适合拿来头对头对抗,脆的一方会被怼烂。

为了寻找无敌种子,我们就到处找这样的植物,先找到的人对这块地就有所属权,在说「解放」前,其他人不能去找,只能围在旁边摩拳擦掌。待那个人翻找几圈后,确认自己找完并宣告「解放」,其他人就一拥而上,往往还能在地下找到一些。

有一次,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到一颗最强种子,花纹像虎纹一样漂亮,尤其是怼完无数的对手后,对方种子里的油脂一层层涂在上面,亮得反光。这颗最强种子在打遍天下无敌手后,第二年从抽屉里翻出来挑战新王,被怼得稀烂。
187/N #历史 #冯客

冯客,荷兰学者,香港大学人文学科教授,教授中国近代史。他写了个人民三部曲:《毛泽东的大饥荒:1958-1962年的中国浩劫史》、《解放的悲剧:中国革命史1945-1957》、《文化大革命:人民的历史,1962-1976》。 第一部帮他获得了最负盛名的非小说奖项之一的塞缪尔·约翰逊奖

所谓,读史,读新不读旧。新出版的历史书籍,因为有更多的资料和档案,可信度会更高一些。虽然对这段历史已经比较熟悉,但还是很感兴趣,近段时间一直在翻他的书。按照时间线,第一部应该是《解放的悲剧:中国革命史1945-1957》。

以前看视频,偶尔会看到这样的描述「共和国长子」,后来才知道指的是最早解放的东北(一说指的是辽宁)。东北的大城市长春,当年是怎么解放的呢?林彪围困长春五个月,下令将长春围成一座死城。长春城外,每五十米设一个岗哨,以阻止饥民出城逃荒。至少有十六万人在围城期间死于饥饿与疾病。

一名解放军的部队作家张正隆在其书中写道:「长春和广岛,死亡人数大致相等。广岛用九秒钟。长春是五个月。」

这不就是解放的悲剧?
186/N #李光耀

李光耀习惯把国家人格化,并以此提出了许多通透的观点:

看俄罗斯:谁若是以为俄罗斯民族强盛不复,也许都不应该忘了这个民族即使在一个苟延残喘的中央计划经济制度下,仍然造就了一批批的核子和太空科学家、国际象棋大师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冠军。俄罗斯民族可不会像苏联官僚那样,甘于就此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看美国:欣赏他们凡事“可以为之”的态度,却同意那个时期英国统治集团的看法,认为美国人聪明却莽撞,拥有丰富的资源却不懂得善加利用。解决问题并非光有钱财就行。许多美国领导人总以为不同种族、宗教和语言之间千百年来存在的仇恨、敌对和冲突,有钱有财自然能够迎刃而解。

看中国民主化:中国 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不同朝代的帝王更迭,间中历经无政府状态、外强侵占时期以及军阀和独裁者统治的历史。中国人可从来没有体验过一个以计算人头而非以砍断人头治国的政府。要蜕变发展成为代议制政府,总也该有个渐进的过程。

看毛泽东:毛泽东要擦去旧中国,描绘一幅新中国。然而毛泽东却试图在瓷砖上镶嵌着的旧中国画面上画画,雨水一来,毛所描绘的画面就会被冲走,镶嵌在瓷砖上的旧画面又会重新浮现。毛泽东只有一生一世的时间。

看日本:不论日本和亚洲的前景如何,日本人如果要推动经济现代化以及扮演联合国和平使者的角色,就必须先了结这个道歉的课题。
185/N #新加坡

新加坡是被迫独立的,独立后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国防——驻守的英军即将撤退,而新加坡则需要自建自卫队。李光耀主张建立较小规模的军队,同时发动全体国民作为后备军。通过高待遇以及外部留学,将最聪明的人培养成高级军官或者公务员。

刚独立时的新加坡的水源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可以说命脉控制在对方手中,因此,一旦出现什么冲突,对方就可以以此为要挟。好奇查了下现在情况如何,结果显示已经基本摆脱进口淡水,这块仅占 30%,其余:收集雨水 30%、海水淡化 30%,新生水(废水处理) 10%。

国家安全解决后,接下来重要的是发展经济。新加坡一开始吸引到的投资主要是香港、台湾的密集型产业,要想产业升级,就得引进美国的高科技企业,要吸引他们来,新加坡需要从政治环境、政策、劳动力等方面展现诚意,例如精简审批程序等,在《我在深圳当市长》中看到不少新加坡的影子。

务实敏锐,重视教育,任人唯贤,新加坡的腾飞不是运气和巧合。
184/N #光州事件

继续读韩江,今天读了她另一本小说《少年来了》,这是一本以光州事件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光州事件可类比我国的六四事件),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但其实,文学所呈现的往往比不上现实来得残忍。

摘录两句,我觉得可以直接体现本书的核心:

1. 在你死后,我没能为你举行葬礼,导致我的人生成了一场葬礼。
2. 那段经历就像是一场核灾,附着在骨头与肌肉里的放射性物质,存留在我们的体内数十年,并且让我们的染色体变形,将细胞变成癌症来攻击我们的性命,就算死掉或者火化后只剩下白骨,那些残留物也不会消失。

实际上,现在的韩国,已经可以为「他们」举行葬礼,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相关的影视、文化作品。羡慕韩国的创作环境。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出版个《学生来了》?
183/N #诺贝尔文学奖

追了下热点,看了《素食者》,2024 年诺贝尔文学奖韩江作品,获得 2016 年布克国际文学奖,大陆版本有删减,豆瓣热心网友已经帮整理出来了。

个人的阅读感受:不是很喜欢。我所理解的是,书中想要表达的大致是几个主题:女性存在价值、性别与权力的关系。如果看了前半部分,就把本书当做某些主义的武器,未免有些片面和操之过急。我之所以不喜欢,不在于它的隐喻,而是这种写作手法,以及整体的调性——一种用力过猛、刻意甚至病态的表达方式。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和许多韩国电影很像,可能,在相同的文化和环境下,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有相似性。他们习惯将现象赤裸裸地展现出来,用放大镜放大每一个细节,我就这样憋着气看完。
182/N #新加坡

近期读了李光耀的回忆录:《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这是一本编年性质的回忆录,记录了他从出生,到求学,到从政,再到新加坡被动独立而担起大任的过程。

读完后,迫不及待地开始读下一册《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他是我比较敬佩的人,他的视野,他的务实,他的坦诚,都让我折服——搞政治的很少见像他这样坦诚的。

今天聊下其中一个章节「婚嫁大辩论」。李光耀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个争议性话题:男性毕业生想要下一代像他们有所作为,就不该坚持娶教育程度和天资较低的女性。这个观点引起轩然大波。

后续他解释,因为当时男性普遍的「下娶」的观念,会逐渐导致新加坡人才不足,让国家面临困境——高教育程度的人的后代更有可能成为人才——他也在后续几年通过数据证实这一点。他的这一观点惹恼了许多人,导致次年大选获得了较少的投票。

虽然我也不认可他的这种带着歧视的偏见,但他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坦诚公开自己的观点,同时将国家即将面临的人才困境摆出来给民众自己判断,期间也听取建议优化政策、有所退让,并采取引进外部人才等其他措施应对困境,这点还是比较务实的。
181/N #决策

说到懊悔,我发现很多人都有懊悔的事情,我也不例外。

比如懊悔当初选的大学、专业,懊悔选择的行业和工作……每次和朋友谈论往事,难免会相互惋惜。

但这些年来,我比较少谈论这点了,原因是我的心态有了些许转变。当谈及一件过去的让人懊悔的事情时,我往往代入的是当下的认识。用未来的情况,去判断过去的事情,自然是不妥当的。就好比买股票,肯定懊悔为啥五年前买的是 A 股而不是英伟达。

再拿我专业来说,我学的是化学,现在看来肯定是很傻的一个决定。但那个时候谁懂呢?身边没几个人可以提供参考,电脑都没几台,手上就一本厚厚的志愿填报参考书。我尽我可能,权衡了学校和专业,最终也上了第一志愿。

没错,尽最大可能,这就是那个时候我能做的最好决定了。我没有胡乱选择,也没有将自己的决定权交给别人,这才是最重要的。想清楚这点,很多事情就没有懊悔的必要了。
180/N #工作

如果你的工作依赖具体的工具,比如汽修工,当你离开了这些工具,你几乎没有办法开展工作,你的工作是有限的。

但如果你的工作是另一类,基于思考和决策,你的头脑就是你的工具,你除了在工作日工作,也可能在通勤时,洗澡时,甚至是半夜醒来时,你的工作似乎变得无限了。

越来越便捷的通讯工具,在帮助我们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在压缩我们的时间。我们对时间的掌控越弱,幸福感越低。
179/N #回忆录

单伟建上大学时,通过考试,有两个去美国的机会,一个是去上联合国同译班,一个是亚洲基金会资助的大学访问学者。前者待遇很优厚,但他选择了后者,原因是希望可以获得更系统的教育。

他考试第一,校领导打算送他去最好的学校,可以选择三个大学分别是: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分校、旧金山大学。按理说,他应该选斯坦福或者加州伯克利分校,但他最后去了旧金山大学,其中缘由,真让人捧腹。

校领导问:你知道斯坦福吗,反正我不认识。他回答:不认识,就看到过有人穿写着斯坦福的衣服。于是两人达成一致:这看起来是个不起眼的学校。

然后看到加州伯克利分校,立马否定了,因为「分校」在当时是二流学校的代名词。

接着看到旧金山大学,眼睛一亮,旧金山太有名了,这一定是一所名校,毕竟当时国内很多名校都是以所在地命名,比如北京大学。

于是他最后去了旧金山大学。

那个年代消息的闭塞,可见一斑。
178/N #历史

被知青称为「李青天」的李庆霖,最后因为「反革命罪」入狱。

李庆霖原是福建莆田某中学校长 ,1957 年被划为右派,降职到某村小学任教师,他的儿子文革时上山下乡当知青,生活艰难,于是李冒险写信给毛泽东反映儿子的困难「口粮不够吃,日常生活需用的购物看病没钱支付」。

没想到毛泽东真的回信了「寄上 300 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正是这封信,改变了千万知青的命运——生计问题得到重视,生活得到改善。于是乎,李庆霖成了为知青鸣冤叫屈的先驱,成了那个时代的「明星」,仕途更是扶摇直上,当上了人大常委会成员。

然而,对他这种没有斗争经验的人来说,进入政治中心并非好事。据传,因为他在北京和江青等人走得近,被造反派利用,在各种公开场合支持造反派,在邓小平上台后被隔离审查,最后以「反革命罪」判处无期徒刑。

许多知青感恩他当年的举动,暗中资助他,称他为「李青天」——没有他,或许很多知青都挺不过那段岁月。

有意思的是,当年寄给他的 300 元,一直存在当地银行,他从未取出使用。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