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记,思有所痕 | 订阅每月书单:https://quail.ink/rambling
203/N #任天堂 #游戏

前段时间读了公司书架上的一本书《任天堂哲学》,里面有几处印象深刻。

横井军平:「过时」技术的当下思考。

当时任天堂的对手索尼等厂商,在游戏机上采用最先进技术,但横井坚持用单色屏幕而不是尚未成熟的彩色屏幕,更低成本,更久续航,更稳定,得以进入更多普通家庭。

好的创意,以及他们更为在意的昂贵的游戏梦想,不会因为廉价技术而掉色——不畏惧技术的「过时」,不刻意创新。

岩田聪&宫本茂:扩大游戏玩家群体。

打动家庭里的母亲,因为她们是游戏机能够进入家庭的关键。于是,任天堂游戏机主打的是更小更耐用,得像遥控器一样普通。不能发出噪音,否则会引起反感然后关闭电源——一直开着就能像电视一样随时玩起来。就是从这些不起眼但却关键的地方入手,逐渐无感地进入家庭。

然后就是拓展新群体,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在任天堂之前,谁能想到,游戏还能和健身关联起来?推出 Fit 相关游戏,串联了健康、家庭、互动等因素,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游戏等同于精神鸦片。
202/N #Linux

今天最后一天班。从昨天开始,已经没啥人了,也没啥事了,我就读点书。读完了关于 Linus 的《只是为了好玩》。我个人不用 Linux,之所以读这本书,源于我在某篇文章看到一句话「Linux 的哲学是,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一下子击中了我。

这两天路上已经没啥人,开车的时候,我就在想书中 Linus 的一句话:Linux 是那种我随时在思考的东西。我也在想,什么东西值得我随时思考?好像真的没太想起来。但这句话让我产生共鸣,是因为我有过这种感觉,比如中学时走在路上都在思考女同学问的压轴题,比如大学研究摄影时上课都在想着光圈、快门、景深、构图……

有足够的正反馈,加上内心真的喜欢,在研究的时候,就会形成这样的感觉。但现在,自己的这个感觉变得稀缺了,或者不持久了,是不是我的问题?
201/N #徒步 #探险

雷殿生的《信念:人生每一步都算数》是我近段时间最喜欢的书。这本书讲的是雷殿生十年徒步中国的经历,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真诚、真实的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配上当时拍摄的图片,读着很享受。

我之所以这么喜欢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也爱好徒步,我相信很多人也曾有过徒步看世界的想法。我小学时候经常和同学一起沿着河边「探险」,从这个岩洞爬到那个岩洞,寻找奇怪的石头,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被水冲蚀而形成漂亮形状的骨头……有一次太累太渴了,芭蕉林里看到一户人家,就去求水喝,那个大妈很好心给我们几个人都盛了许多水。

类似这样的善意,书中也很多,有些是他人给予的,有些是作者给予的。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柯家四兄妹的帮助。四个没有爸妈的孩子,和一个多病的外婆,作者留下不多的钱,用来给孩子上学,留下常用药给外婆,并鼓励他们努力改善生活。几年后,小土屋已经变成三层小楼,生活也变得好起来了。
200/N #写作

2025 读的第一本书就很不错,威廉·津瑟的《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这本书虽然面向的是英文世界的写作,但对中文写作仍有启发,尤其是第一、二部分,极力推荐阅读,可以结合余光中那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一起阅读,酣畅淋漓。

我们不是专业的作家,为何还需要花点精力学写作呢?我认为只要是写公开的内容,有读者,就得对读者承担一定的责任,不求精炼优美,但求简洁准确,不浪费彼此时间。

我们的社会充斥着浮夸的修饰、满篇的赘词、不明所以的黑话。你所摄入的信息、文字,都在影响着你的思考方式。奥威尔在《政治与英语语言》中说到:政治性演讲与写作主要是为不可辩护者辩护……因而政治性语言不得不由委婉语、设问句以及纯粹的云山雾罩式的模糊语构成。垃圾文字不只恼人,而且致命。
199/N #吐槽

之前在191 期吐槽过部分国产车,这段时间又看到两家新能源车企负面新闻不断,再次吐槽下。

不买国产车不等于不爱国,你买国产车你可以说你爱国,但别骂不买的人。国内的合资车,中国的集团基本都控股 50%,虽然利润不一定 50% 分配,但你买车的钱很多都会上交国家,很爱国了。

关于一些新势力的车,一定要慎之又慎。车不是快消品,不是三两年就换一台,如果你有钱,当我没说。既然要开好几年甚至十年以上,后续的维护很重要,磕了撞了,开久了,都要维修保养,这块很重要,但经常被许多人忽略。

维修是否简单,最基础的就是配件是否好买,而这背后是供应链的搭建,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的。经常看到有人说等个配件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你是买的车,还是买的爹,车是用的,不是供的。想想以前的高合、威马吧。

最后,我一直强调的是部分,不是全部。
198/N #感情

今天在 V2EX 论坛上看到的一个帖子「分手后需要清理掉前任的一切吗」,这个话题想必不陌生,大部分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抉择,怎么做的我不评价,我说下自己的观点:不用。但前提是摊开来,讲清楚,做到相互理解

注意,我的观点重点是「坦诚」。我选择不删,理由是,很多东西承载着自己的过去,如果完全删掉了,有时候回想起来,会发现那段时间的记忆一片空白,很像疫情三年。如果有一些照片,或许会好一些。毕竟,过了些年份,记忆是很不靠谱的。

过去那么重要吗?仁者见仁。保留一些痕迹,不是说为了怀念谁,也可以是在回顾当初的自己。这些经历,那些东西,都组成了现在的自己,甚至在一些地方帮助成为更好的自己
# 读记|二〇二四・十一:莫言、丰田、历史等

紧紧把握流淌于水底的信息

👉 https://quail.ink/rambling/p/read-202411
197/N #莫言

周五晚上,开一罐啤酒,读完了《丰乳肥臀》最后几章。结尾处理略微草率,颇为失望。我甚至以为在读都市言情小说,眼睛一闭一睁,身边人当了大官,成了巨商,带着我花天酒地,享乐人生,这剧情走向让我着实意外。

书的最后,好像是觉得漏写了什么,然后开始打补丁,补充了前文一些没写到的情节,这种写法还是第一次遇到。

但最让我可惜的是,很好的题材套上魔幻现实这层外衣,本能写得更好,将这片大地这几十年的动乱和魔幻呈现出来。然而,越到最后,越觉得凌乱,仿佛流水账一样地将人物草率填充到历史事件中,魔幻不上天,现实不落地,甚至最后滑坡到了低俗小说的剧情,可惜。读得不多,但莫言的小说似乎都有类似的感觉。

总体来说,瑕不掩瑜,值得一读。上官鲁氏就像是这片大地的母亲,不辞辛苦孕育了各式命运走向的子女,而我,从未断奶的上官金童,又像是什么呢?
196/N #莫言 #魔幻现实 #性别歧视

莫言的《丰乳肥臀》,开篇几章就足够震撼人心。中国的女人,到了年龄不嫁人不行,嫁了人不生孩子不行,生了孩子不是男孩不行。于是,上官鲁氏在得知丈夫没有生育能力后,不得不借种生子,然而,与不同的人竟连生了七个女孩:来弟、招弟、领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

在新的一胎即将生育时,家里的母驴也要生产,全家都去帮母驴,而没人来协助上官鲁氏,人不如驴,地位可见一斑。

莫言是在夸张吗,是在有意刻画这种魔幻现实吗,其实现实只会更加残酷,作家只不过让许多离谱的现实显得更合理罢了

身边就有不少多女而少子的家庭,一些女孩的名字也不乏「X 弟」这类的字样。我曾听一位长辈说过她在九十年代的生产经历,情况类似上官鲁氏,此前几胎都是女孩,以至于少不了家公家婆的白眼,不仅不帮带孩子,在后续的生育过程,自己烧开水,自己给剪刀消毒……我听得内心一抽一抽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那句「为母则刚」。
195/N #莫言

读罢《檀香刑》,整个故事最巧妙的在于两点:人物名字的设定,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刽子手赵甲、县官钱丁、底层人民孙丙,直接套用了赵钱孙、甲乙丙丁的字进行安排,用钱丁而不用钱乙,想必是有意为之,凸显这个人物的矛盾与混乱。

肮脏残忍的刽子手如何可以获得「赵」且「甲」这样的至高地位?有两处可以体会:一、刽子手获得了其他官员无法获得的荣耀:慈禧赠佛珠,光绪赠龙椅;二、赵甲道「只要有国家存在,就不能缺了刽子手这一行」,尤其是手艺精良的刽子手。

在人物关系上的设定也是巧妙。小说开篇就致敬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全部情节围绕三家人展开,而三家里面每个人几乎都丝丝关联。赵甲的儿子赵小甲娶了孙丙的女儿孙眉娘,孙眉娘与钱丁有染,钱丁曾与孙丙斗须,赵甲作为刽子手凌迟了钱丁的兄弟钱雄飞,斩了钱丁的仆人刘朴的父亲刘光第。主线围绕孙丙抗击德国人被钱丁所抓,要求赵甲对孙丙执行檀香刑——以孙眉娘的视角,自己的亲爹被情夫所抓,要被自己的公爹执刑
194/N #莫言

我手上主要用的电子墨水屏有两台,一台是 kindle oasis 2,一台是 boox poke 3,最近的通勤路上,频繁使用前者。

我发现 kindle 除了显示效果更好外,划线也是最出众的,甚至好于手机上的微信读书。我的理由是,它可以在划线的时候辅助划好整句,这很重要,尤其是在墨水屏上。相反,微信读书做得不好的地方在于,需要拖动拨杆到句末,而这是一件比较难受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热门的划线,经常在句末多个标点或少个标点,我这种强迫症是接受不了的。

近期在读莫言的《檀香刑》,我从中学听到他获得诺贝尔奖就想读了,但因为书名取得太过低俗而放弃(指的是《丰乳肥臀》),《檀香刑》是我翻开的第一本。这种因第一印象而错失的好书不少,比如,我挺晚才读到了影响我好多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早年不读的原因也很简单,觉得「比尔盖茨」有什么了不起的。

《檀香刑》开篇几章,句子轻快上口,我觉得他很有才,像读相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天津人。但读着读着,似乎就泄了气,语言啰里八嗦,也没有那么朗朗上口了。继续读读吧。
193/N #文革

读罢《文化大革命:人民的历史,1962-1976》。

文革的初衷是挑拨一派人与另一派人作斗争,但后续的发展却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激起了人民的反感,蓬勃的地下黑市实际上推翻了国家计划经济,毫无休止的斗争和思想改造,引发广泛不满,使得党的意识形态空洞化,最终将国家推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书中的一句概括很贴切——埋葬了毛泽东主义。

读过的许多文革相关的回忆录,不少都提到了一个相似的情景,当收音机传来毛泽东逝世的消息时,身边人都很平静,与几个月前去世的周恩来完全不同,人们普遍没有表现出悲恸,反而是长舒一口气,有些人偷偷关起门来开了收藏多年的酒——即使隔天依然表现出悲痛地去参加公开的追悼会。

做实事与折腾人,大家都是会记在心上,即使平常不表现出来。
# 读记|二〇二四・十:韩江、李光耀、冯客等

你死后,我没能为你举行葬礼,我的人生成了一场葬礼

👉 https://quail.ink/rambling/p/read-202410
191/N #吐槽

吐槽下部分国产车(防杠:家里也有国产车),部分品牌最大的问题就是赚快钱,不考虑品牌长期价值,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出个子品牌赚一波钱,然后换个继续赚。什么样的企业,就有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企业。恶性循环。

真的就把大几十万的车子,变成手机一样的快消品,简直是乱来。

赚快钱最大的问题,就是质量、维护不是最高优先级,现阶段能卖出去,就是好事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售后混乱,后续维修买个东西,修理厂找配件都直摇头。你说咋办?车厂:不好意思,钱我已经赚了,自个儿想办法吧。

你把它当宝,它把你当草。借用那句调侃:国产车需要鼓励,才能成长,你不买,他不买,难道让我买?
190/N #谬误 #心理学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是一本常见的思维谬误清单,tk 教主推荐,我看了之后觉得还不错,虽然浅显,但生活中很容易陷入一些谬误,有这样的一个清单,时常提醒自己也不错,尤其是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有类似的索引,可以辅助自己更好决策。

促使我读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前段时间和同事在讨论一个数据时,对方说我们陷入了某种思维偏差,经过提醒之后我也意识到了。有意思的是,书中提到了类似的偏差,甚至所举的例子也很相似。

完全地避免思维偏差是奢侈的,这意味着需要花费大量的脑力去思考,就像卡尼曼提出的快思考和慢思考。大部分的决策我们只需要快思考,但重要决策还是多多注意,不要让自己陷入思维陷阱,也不要用思维陷阱去坑骗别人。自己的工作和决策息息相关,多读点这样的书,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是好的。
188/N #解放

解放,这个词现在很少看到在用了,但在我小时候,那是经常会听到的词。

首先是长辈们经常会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奶奶说某块地「解放了」——意思是,那块地的主人暂时放开地的所属权,允许其他人进去找东西。比如,花生地在拔完花生后第二天,那家人捡得差不多了,那块地就解放了。于是,奶奶就会领着我,拿个小锄头,挎个篮子,去地里捡花生,小半天能翻出一篮子的花生。

为什么叫解放,想必是五六十年代传下来的观念和刻进骨子里的意识。作为孩子的我们,也在默默受着影响。小时候没啥玩的,夏天的时候会玩一个游戏,找一种叫 bei'ma(方言发音)的植物种子,这种种子头部呈椭圆形,硬壳包裹,适合拿来头对头对抗,脆的一方会被怼烂。

为了寻找无敌种子,我们就到处找这样的植物,先找到的人对这块地就有所属权,在说「解放」前,其他人不能去找,只能围在旁边摩拳擦掌。待那个人翻找几圈后,确认自己找完并宣告「解放」,其他人就一拥而上,往往还能在地下找到一些。

有一次,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到一颗最强种子,花纹像虎纹一样漂亮,尤其是怼完无数的对手后,对方种子里的油脂一层层涂在上面,亮得反光。这颗最强种子在打遍天下无敌手后,第二年从抽屉里翻出来挑战新王,被怼得稀烂。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