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记,思有所痕 | 订阅每月书单:https://quail.ink/rambling | 友情频道: @weiyexing | 博客: weiyexing.win
168/N #歌德

歌德无疑是一个有魅力的人,我没读过他的作品,仅仅是通过他人的访谈,记录他的一些话语,我就已经被他吸引。

洪天富所译的《歌德访谈录》全译本,是了解歌德很好的材料。我之前说,朱光潜的节选译本,删去了「庸俗」部分的歌德,没有完全呈现歌德的全貌,不太好。但读完全译本,我觉得也没太大差别,甚至觉得节选得好,作为美学家的朱光潜,能够很好地把握歌德在创作、艺术、诗歌等方面的特点,略去的颜色学等零碎的部分,该部分我也觉得稍显多余。

我曾经特别喜欢这本书,当做枕边书,每晚睡前读几页,收获良多。但这次重读,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喜欢了,在心中的分量没有那么重了,应该是自己的品味和见识都有所改变导致。

人就是这样,曾经很喜欢,现在不一定喜欢,曾经以为这样是对的,现在或许认为是错的,始终在前进,总会有改变,很少有一成不变的。

后续打算读一读歌德的作品,从《浮士德》开始,毕竟这部著作,歌德写了六十年,直到去世。不过,我对诗歌不是很感兴趣,况且,要读懂需要深厚的西方文化底蕴,不一定读得进,先读读看吧。
167/N #歌德

今天继续读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歌德见过拿破仑,且对他的评价颇高,毕竟提到他时经常用「伟人」来修饰。

一次访谈,爱克曼提到,人们责备歌德,没有拿起武器,或者以诗人的身份参加拿破仑的民族解放战争。

歌德解释道:如果当时我是二十岁的青年,我不会是最差的人,但我那时已经六十岁了…我努力做自己擅长的事,如果大家都这样,一切会变得更好…只有文化和野蛮是两件最重要的事,法国是最有教养的国家之一,我自己的文化教养大半要归功于法国人,对这样的民族我怎么能恨得起来,没有恨又如何拿得起武器?

歌德对拿破仑的评价是两面的,他也知道英雄的另一面是魔鬼:拿破仑为我们做了榜样,一个人如果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为实行某种观念而牺牲一切,这是多么危险啊——他不知道,一百年后,德国出了一个这样危险的人——希特勒。

歌德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面对国家战争,被政治裹挟前进是必然的,但歌德没有选择参与进去,而是保持一个纯粹的诗人身份。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现在的艺人,在面对政治时,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
161/N #歌德

继续读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此前曾提到,朱光潜译本是删减版,删去了歌德「庸俗」的部分,那么译者眼中的庸俗部分是什么呢?读全译本时,看到关于《哀歌》那一天的日记,我便第一反应想到这应该是删减之一,查了下的确是。

《哀歌》的创作背景有个传言:72 岁的歌德爱慕并求婚了在浴场邂逅的 17 岁的少女,被少女婉拒,于是写下了这首哀歌。当然,这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谣言。爱克曼的观点是:我相信这种谣传,因为它不仅完全符合歌德硬朗的身体状况,而且完全符合他的创造性的智力和健康活泼的心。

我的观点是,《哀歌》背后的这个故事大概率是真的,原因是歌德的诗歌创作非常看重现实,他对爱克曼的嘱咐中,也反复强调需要从现实中挖掘诗歌——「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每一种情况,乃至每一瞬间,都有无限的价值,因为它们是整个永恒世界的代表。」这么一首绝妙的悲歌,又怎么会凭空产生而不取材自现实呢?

这是 1823 年的日记,距今已经 200 余年。我不知道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何,但若是放在当下,耄耋之年的歌德公开且高调地追求妙龄少女,肯定是一件大新闻,且不光彩,放在当时大概率也一样。结合朱光潜译本出版于 1978 年,因为这样的缘故而剔除掉该部分,不意外。
160/N #歌德 #访谈录

近期被动养成了一个习惯:凌晨两点左右,小元宝醒来,喂奶哄睡,四十分钟过去了,我也精神了。好几晚都是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不如读点书,安静,没人打扰。

近期在读哈耶克的《自由宪章》 ,章节比较长,太长又会影响休息,而且需要专注,不适合夜读。

于是,选择爱克曼所写的《歌德谈话录》。这本书第一次读是许多年前,朱光潜译本,黄皮红帘封面,改革开放初期出版的书,距今已经四十多年,书页早已泛黄,还带着些陈旧许纸张特有的味道。

当时作为枕边书,一晚几个节,即爱克曼与歌德每日聊天的日记,随着爱克曼的记录走进歌德的世界。语言平实,仿佛我也置身炉边谈话,感受着歌德的睿智,收获颇多。

书中坦言,朱光潜译本是删减本,删去了庸俗角度的歌德。现在突然很好奇朱光潜眼中庸俗的歌德到底是什么样,同时也为了更尊重爱克曼,这次重读选择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洪天富全译本。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