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记,思有所痕 | 订阅每月书单:https://quail.ink/rambling
#陀思妥耶夫斯基 #翻译

近期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荣如德译本,有个翻译很不舒服,书中有个叫Щ公爵的人,我的第一反应——"Щ"是什么鬼?查了下才知道是俄文名字常用的字母,读音介于"sh" 和"ch" 之间,翻了其他译本,耿济之翻译为「施公爵」,臧仲伦翻译为「希公爵」,遵从音译的原则。

我觉得荣如德对这个人物名字的翻译方式是很糟糕的,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使用母语理解他国作家的作品,如果作品翻译过来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那算什么好的翻译呢?

试想一下,如果读者想要朗读含Щ公爵的段落,是不是得去查一下怎么读"Щ",这个字代表什么意思,这对读者的要求未免太高。
173/N #赌徒 #陀思妥耶夫斯基

关于普通人如何沦为赌徒,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赌徒》中有深入的描写:

看见赌博 → 看看热闹,反正我不会赌 → 拿点小钱碰碰运气,万一撞大运呢 → 赢了一点小钱,见好就收 → 既然赢了一把,那就再来一把吧,即使输了,本金还在 → 赢了输,输了赢,大起大落,实在刺激 → 沉浸其中,完全忽略其他事情,一心只想赢钱,陷入癫狂 → 全部输完,从癫狂一下子被抽离出来 → 真是后悔参与,不断责骂自己 → 不甘心,下次一定能翻盘,就像开始那样 → 不断循环,直到倾家荡产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这本书前,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赌徒,他尝试用赌博偿还债务,却欠下更多债务,于是不得不跑到欧洲躲避债主。

出版商答应给他预付款,缓解他的经济情况,但要求他半年内创作一篇长篇。然而,他当时正在创作他的第一个巅峰作品《罪与罚》,根本无法腾出时间,于是他结合自己的赌徒经历,用口述的方式让未来的妻子安娜速记,一个月内创作出了《赌徒》。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能是对赌博体验最深刻的作家,也可能是赌徒中最会写的作家。
136/N #陀思妥耶夫斯基 #文学评论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评论家,请阅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一幅画,其中首先重要的是光线的分配。光从唯一的一个光源处照射过来……而在司汤达的、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光线是恒常的、平均的、弥散的。所有的物体都以同样的方式被照亮,从四面看去它们都一样。它们没有影子。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中,如同在伦勃朗的画作中一样,起重要功能的是阴影。陀思妥耶夫斯基集合了他的人物和事件,将一束强光打在它们之上,使光线只照在一面。每一个人物都沉浸在他人的阴影中,又依靠在自己的阴影上。
——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纪德对陀翁的概括,恰当、精确又充满艺术性,换做是我,再练二十年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

陀翁作品里的人物,往往存在一个不合理的、优柔寡断的、癫狂的人,他深深自责,絮絮叨叨,在恶魔与常人之间切换。作为读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注意力集中,随他一起陷入疯狂,逐渐变得精神疲劳,亦或者亢奋无比。读完后合上书本,我总会觉得陀翁的书有种独特的丰富的生命力,忍不住再读一遍,再次体会角色们的精神分裂。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