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记,思有所痕 | 订阅每月书单:https://quail.ink/rambling | 友情频道: @weiyexing | 博客: weiyexing.win
145/N #清明 #风水

在去祭拜爷爷之前,伯父凑近我,说:老头子可能真的不适合那里,你看,这几年,先是我,然后是你爸爸,现在是你叔叔(指的是身体出现问题,肺、肾、脑)。伯父的意思很明显,要迁坟。

爷爷的坟当年选了很久,是世俗眼光的风水宝地。地处高山之上,有山有水,脚下的水蜿蜒淌过,远处是绵延的山头,像奔腾的马儿。

地方好是好,但前期找地方、下葬都废了不少功夫。上山需要钻过无人行走的路,爬上一处又一处石头。坟墓的平台是从别处挑石头搭出来的,下葬的坑是用铁锹打出来的,掩盖的土是从另一头抬上来的。

要迁坟,一个堂哥不同意,因为妻子有身孕,这种时候不能轻易动工,更别说迁坟了。我的意见是都可以,一来可以迁近一些方便每年祭拜,二来我并不信他们说的这些风水问题。如果大家都同意,就没必要薄谁的情,兄弟间以和为贵。

说实话,他们这几年身体陆续出问题,在我看来很正常。最大的问题不是风水,而是年龄。和他们同年的同学,超过一半已经走了。加上几个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不出问题我才觉得不正常……这些更关键的因素被他们忽略了,而将主要原因归于爷爷的风水。但愿他们听得进劝,而不是完全依赖迁坟带来的安全感。
144/N #清明 #往事

清明是沟通感情的契机,也是交换八卦的情报站。虽然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但个别家庭的一些行为已经超出了小九九的范畴,在我看来甚至属于出格了,其中有个家庭很是典型,汇总一些这个家庭的「光辉事迹」。

事迹一:爷爷辈年代,这家的爷爷是会计之类的职务,且年纪较大,说话比较有分量,在分田分地的时候,他把好的地方都给了自家人,家族其他人都分了一些很差的地,例如我一个堂哥家,大部分田都被分在了河边,往后每年几乎都要遭受洪水淹没,不种又不行,生活所迫。堂哥亲口告诉我,洪水来的时候,自己的娘只能站在河边看着被淹没的秧苗抹泪,就这样抹了十几年。前几年政府工程,近河的田都被征收了,算是因祸得福,但十几年的心酸又有几个懂得呢。

事迹二:同样是开荒年代,他家人到处插树苗,然后就说是自己家的地。就算是人家事先种好的,也偷偷拔掉插上自己的。如今,岭上一半都是他家的地。当村落日益发展壮大,地方不够用了,这家人也寸土不让,为此还大闹过几次。

事迹三:我爷爷辈那些人,都是实打实的老实人,按别人的说法,属于那种淋菜都会顺便帮隔壁一起淋的人。他们这种随和甚至有点愚的性格,却助长了一些人的嚣张气焰。也正是因为这样,事迹一、二这类事情才会发生。我爷爷有块地隔着那家人的地和大路,爷爷为了不让那人绕远,在每年耕作季节特意让出一块地方给他方便,谁知年代一久,他竟然霸占了那块地方。多年以后,我父辈在收割稻谷时,想要暂时借用他家田开车进去,却被拒绝:不行,久了就习惯了。真的是深谙其道,一代传一代。

事迹四:有人养了一群小鸭子,撵到他家附近的一块田放养,谁知回来后小鸭子全部死了,大概率被放药毒死的。隔壁家养了一只肥鸡,有人看到他家媳妇慢慢靠近鸡,左右望望,迅速抓了鸡跑回家里了。

事迹五:众人清明,他家做头,需要牵头做饭,整个家族大约十五桌,竟然用陈年老米煮饭,煮出来的米饭白中带黄,味道还夹杂着霉味。
143/N #清明 #传统

按照传统,添丁的家庭,清明时需要出一个猪仔,猪仔可大可小,小的话就出几百块钱给公家买菜。猪仔有要求,需是公的,尾巴完整的,所谓有头有尾。猪仔可以在乡下找养猪人买,也可以买现成的烤乳猪,如果是前者,则在清明当天凌晨杀好,整只用开水煮熟。

处理好的猪仔,清明当天由那家人拿去猪仔坟祭拜(即太婆坟),结束之后就可以回家了,不用参与其他祖先的扫墓。

每年清明都会轮流安排几家人做头,负责买香纸炮、牵头煮菜吃饭。有猪仔的那年,不管是哪几家做头,都得让出位置,由出了猪仔的家庭牵头,并在他家吃饭。

这个传统的由来,我向几个长辈打听过,大致是这样——历史上有人在太婆坟前许愿添丁,承诺事成之后杀猪仔来回礼,次年该人真的添丁,于是这个传统便传了下来。

可见,猪仔祭拜这个传统,源自古代人对传宗接代的渴望,与祭拜送子观音一个道理。不过,这几年家族里面的生育情况,和全国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不少人生了一个就不想要了,如果是独生女孩,免不了惹得上一辈人吐槽。然而时代变了,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老一辈人话语权没有那么大了。
142/N #清明 #家族 #历史

清明是家族文化的传承。扫墓时,餐前饭后,老人们交流着以前的趣事,同时向后辈传递先人的故事。我这个离家多年的人,的确也了解到一些祖宗的经历,这些经历都是口口相传,真实性不可考,就好比传话游戏,传到最后往往面目全非,所以我也就当故事说说吧。

据传,可追溯的太祖,四五百年前扎根于本村,颇有家资。一日,一穿着破烂的地理先生路经此地,老祖接待,看到先生草鞋太脏,遂让其洗之。先生觉得轻视于他,离去,见一收破烂者,其杀肥鹅以招待先生,先生问其知某某某否(指老祖),知之,遂谈及招待之事,并为其指路也。收破烂者,曾收牛角之于太祖之子,后发现内藏钱币,尽数还之,众人信服。太祖见其养子十人,生活窘迫,予地给鹅,生活渐好。其颇有法,砍竹而遍插数地,竹生而选其地,谓之风水。其后,子嗣开枝散叶,家族势大,而先祖式微,遂被逐之他地。

这个故事,我从多个长辈口中听说过,版本大致相同,我觉得比较可信。一个原因是大家都在传这个版本,且老祖的形象不算光辉;二是当地的确有许多符合故事的地名物名可考;三是从部分那个收破烂的后代口中有印证。

家族里的老人都在讲这样的故事,可能是想传承,也可能是反思,不管如何,都不算太差。
141/N #清明 #家族 #祭祖

有些年头没有参加老家的清明了,今年回来,几乎完整地参加了一遍,谈谈感受。

清明祭祖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目,如果说春节是小家小聚,清明就是大家大聚,能牵动整个家族上百号人的活动,也就清明了。

我们扫墓分四天,第一天众人清明,全部家族的人参与,祭拜老祖,一般下午结束,然后在做头的家里吃饭,约十五桌人;第二天三大家,也就是老祖之后开枝散叶的三个太公,同样是拜完后在做头的家里吃饭,一家一两个人,所以三十多户四桌就能坐下;第三天四大家,则是更近的几户参与,全家吃饭,五桌人;第四天,爷爷辈是兄弟的几户后人参加,估计两三桌人。

我常想的一个问题是,按照这样下去,再过几代人,要拜的祖宗岂不是更多,后人要累死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