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N #历史 #冯客
冯客,荷兰学者,香港大学人文学科教授,教授中国近代史。他写了个人民三部曲:《毛泽东的大饥荒:1958-1962年的中国浩劫史》、《解放的悲剧:中国革命史1945-1957》、《文化大革命:人民的历史,1962-1976》。 第一部帮他获得了最负盛名的非小说奖项之一的塞缪尔·约翰逊奖。
所谓,读史,读新不读旧。新出版的历史书籍,因为有更多的资料和档案,可信度会更高一些。虽然对这段历史已经比较熟悉,但还是很感兴趣,近段时间一直在翻他的书。按照时间线,第一部应该是《解放的悲剧:中国革命史1945-1957》。
以前看视频,偶尔会看到这样的描述「共和国长子」,后来才知道指的是最早解放的东北(一说指的是辽宁)。东北的大城市长春,当年是怎么解放的呢?林彪围困长春五个月,下令将长春围成一座死城。长春城外,每五十米设一个岗哨,以阻止饥民出城逃荒。至少有十六万人在围城期间死于饥饿与疾病。
一名解放军的部队作家张正隆在其书中写道:「长春和广岛,死亡人数大致相等。广岛用九秒钟。长春是五个月。」
这不就是解放的悲剧?
冯客,荷兰学者,香港大学人文学科教授,教授中国近代史。他写了个人民三部曲:《毛泽东的大饥荒:1958-1962年的中国浩劫史》、《解放的悲剧:中国革命史1945-1957》、《文化大革命:人民的历史,1962-1976》。 第一部帮他获得了最负盛名的非小说奖项之一的塞缪尔·约翰逊奖。
所谓,读史,读新不读旧。新出版的历史书籍,因为有更多的资料和档案,可信度会更高一些。虽然对这段历史已经比较熟悉,但还是很感兴趣,近段时间一直在翻他的书。按照时间线,第一部应该是《解放的悲剧:中国革命史1945-1957》。
以前看视频,偶尔会看到这样的描述「共和国长子」,后来才知道指的是最早解放的东北(一说指的是辽宁)。东北的大城市长春,当年是怎么解放的呢?林彪围困长春五个月,下令将长春围成一座死城。长春城外,每五十米设一个岗哨,以阻止饥民出城逃荒。至少有十六万人在围城期间死于饥饿与疾病。
一名解放军的部队作家张正隆在其书中写道:「长春和广岛,死亡人数大致相等。广岛用九秒钟。长春是五个月。」
这不就是解放的悲剧?
178/N #历史
被知青称为「李青天」的李庆霖,最后因为「反革命罪」入狱。
李庆霖原是福建莆田某中学校长 ,1957 年被划为右派,降职到某村小学任教师,他的儿子文革时上山下乡当知青,生活艰难,于是李冒险写信给毛泽东反映儿子的困难「口粮不够吃,日常生活需用的购物看病没钱支付」。
没想到毛泽东真的回信了「寄上 300 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正是这封信,改变了千万知青的命运——生计问题得到重视,生活得到改善。于是乎,李庆霖成了为知青鸣冤叫屈的先驱,成了那个时代的「明星」,仕途更是扶摇直上,当上了人大常委会成员。
然而,对他这种没有斗争经验的人来说,进入政治中心并非好事。据传,因为他在北京和江青等人走得近,被造反派利用,在各种公开场合支持造反派,在邓小平上台后被隔离审查,最后以「反革命罪」判处无期徒刑。
许多知青感恩他当年的举动,暗中资助他,称他为「李青天」——没有他,或许很多知青都挺不过那段岁月。
有意思的是,当年寄给他的 300 元,一直存在当地银行,他从未取出使用。
被知青称为「李青天」的李庆霖,最后因为「反革命罪」入狱。
李庆霖原是福建莆田某中学校长 ,1957 年被划为右派,降职到某村小学任教师,他的儿子文革时上山下乡当知青,生活艰难,于是李冒险写信给毛泽东反映儿子的困难「口粮不够吃,日常生活需用的购物看病没钱支付」。
没想到毛泽东真的回信了「寄上 300 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正是这封信,改变了千万知青的命运——生计问题得到重视,生活得到改善。于是乎,李庆霖成了为知青鸣冤叫屈的先驱,成了那个时代的「明星」,仕途更是扶摇直上,当上了人大常委会成员。
然而,对他这种没有斗争经验的人来说,进入政治中心并非好事。据传,因为他在北京和江青等人走得近,被造反派利用,在各种公开场合支持造反派,在邓小平上台后被隔离审查,最后以「反革命罪」判处无期徒刑。
许多知青感恩他当年的举动,暗中资助他,称他为「李青天」——没有他,或许很多知青都挺不过那段岁月。
有意思的是,当年寄给他的 300 元,一直存在当地银行,他从未取出使用。
142/N #清明 #家族 #历史
清明是家族文化的传承。扫墓时,餐前饭后,老人们交流着以前的趣事,同时向后辈传递先人的故事。我这个离家多年的人,的确也了解到一些祖宗的经历,这些经历都是口口相传,真实性不可考,就好比传话游戏,传到最后往往面目全非,所以我也就当故事说说吧。
据传,可追溯的太祖,四五百年前扎根于本村,颇有家资。一日,一穿着破烂的地理先生路经此地,老祖接待,看到先生草鞋太脏,遂让其洗之。先生觉得轻视于他,离去,见一收破烂者,其杀肥鹅以招待先生,先生问其知某某某否(指老祖),知之,遂谈及招待之事,并为其指路也。收破烂者,曾收牛角之于太祖之子,后发现内藏钱币,尽数还之,众人信服。太祖见其养子十人,生活窘迫,予地给鹅,生活渐好。其颇有法,砍竹而遍插数地,竹生而选其地,谓之风水。其后,子嗣开枝散叶,家族势大,而先祖式微,遂被逐之他地。
这个故事,我从多个长辈口中听说过,版本大致相同,我觉得比较可信。一个原因是大家都在传这个版本,且老祖的形象不算光辉;二是当地的确有许多符合故事的地名物名可考;三是从部分那个收破烂的后代口中有印证。
家族里的老人都在讲这样的故事,可能是想传承,也可能是反思,不管如何,都不算太差。
清明是家族文化的传承。扫墓时,餐前饭后,老人们交流着以前的趣事,同时向后辈传递先人的故事。我这个离家多年的人,的确也了解到一些祖宗的经历,这些经历都是口口相传,真实性不可考,就好比传话游戏,传到最后往往面目全非,所以我也就当故事说说吧。
据传,可追溯的太祖,四五百年前扎根于本村,颇有家资。一日,一穿着破烂的地理先生路经此地,老祖接待,看到先生草鞋太脏,遂让其洗之。先生觉得轻视于他,离去,见一收破烂者,其杀肥鹅以招待先生,先生问其知某某某否(指老祖),知之,遂谈及招待之事,并为其指路也。收破烂者,曾收牛角之于太祖之子,后发现内藏钱币,尽数还之,众人信服。太祖见其养子十人,生活窘迫,予地给鹅,生活渐好。其颇有法,砍竹而遍插数地,竹生而选其地,谓之风水。其后,子嗣开枝散叶,家族势大,而先祖式微,遂被逐之他地。
这个故事,我从多个长辈口中听说过,版本大致相同,我觉得比较可信。一个原因是大家都在传这个版本,且老祖的形象不算光辉;二是当地的确有许多符合故事的地名物名可考;三是从部分那个收破烂的后代口中有印证。
家族里的老人都在讲这样的故事,可能是想传承,也可能是反思,不管如何,都不算太差。
138/N #社会学 #历史 #土地改革
《金翼》这本书止于 1941 年,虽然遭受战火的侵袭,但黄家依然是当地显赫的家族,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家族,在十年后的土地改革会发生什么。
借助林耀华的学生庄孔韶的著作《银翅》,印证了我的猜测——那座乡里瞩目的金翼之家,被贴上了封条,黄家全部人员被扫地出门。四哥(志司)因前几年大量购入土地、放高利贷、强暴乡里妇女,被定为恶霸地主。
四哥的形象,在《金翼》里是好学且自律的,是精明的商人,是关键时刻撑起家族生意的顶梁柱,但到了实地调查的《银翅》中,他变成了固执己见、欺瞒合伙人、强暴妇女的恶人。在北平读书的小哥,很早就知悉了共产党在北方的土地改革以及这股新势力的风格,立马写信告知四哥放弃买田购地,但四哥置若罔闻,最终被处决。
《金翼》这本书止于 1941 年,虽然遭受战火的侵袭,但黄家依然是当地显赫的家族,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家族,在十年后的土地改革会发生什么。
借助林耀华的学生庄孔韶的著作《银翅》,印证了我的猜测——那座乡里瞩目的金翼之家,被贴上了封条,黄家全部人员被扫地出门。四哥(志司)因前几年大量购入土地、放高利贷、强暴乡里妇女,被定为恶霸地主。
四哥的形象,在《金翼》里是好学且自律的,是精明的商人,是关键时刻撑起家族生意的顶梁柱,但到了实地调查的《银翅》中,他变成了固执己见、欺瞒合伙人、强暴妇女的恶人。在北平读书的小哥,很早就知悉了共产党在北方的土地改革以及这股新势力的风格,立马写信告知四哥放弃买田购地,但四哥置若罔闻,最终被处决。
108/N #历史 #祭祀
《翦商》是近期读到的一本好书。我对好的定义很简单,只要是让我有收获的,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观点,我都会列为好书。好书之上,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我觉得本书有两点很好,一点是作者叙述的方式很好,列出考古研究,说出自己的猜想,真假由读者辨别。另一点是前半部分的考古内容,颠覆了我对夏商周的许多印象,尤其是人祭现象。夏商使用人祭很普遍,人祭又分为三种:人奠基,指把人夯筑在地基内,其中不乏婴儿;人祭,指作为食物祭祀给神灵或祖先,其中的一个墓里挖出一个人头放在鼎中;人殉,指陪葬。
把人夯筑在地基里,这在现代是很难想象的,毕竟大晚上睡觉时,想到房子底下躺着几个人,谁能睡得安稳呢?不过转念一想,清朝的时候还流传着用人来打桩这种叫魂方式,似乎又不意外了。(见孔飞力《叫魂》)
而烹食人肉,更是无法理解。小时候看《封神榜》,周文王被迫吃下儿子伯邑考被剁碎之后做成的肉丸,对纣王的残忍,直到如今依然印象深刻。但从考古内容来看,那个时候烹食人肉似乎是较为普遍的事情?
《翦商》是近期读到的一本好书。我对好的定义很简单,只要是让我有收获的,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观点,我都会列为好书。好书之上,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我觉得本书有两点很好,一点是作者叙述的方式很好,列出考古研究,说出自己的猜想,真假由读者辨别。另一点是前半部分的考古内容,颠覆了我对夏商周的许多印象,尤其是人祭现象。夏商使用人祭很普遍,人祭又分为三种:人奠基,指把人夯筑在地基内,其中不乏婴儿;人祭,指作为食物祭祀给神灵或祖先,其中的一个墓里挖出一个人头放在鼎中;人殉,指陪葬。
把人夯筑在地基里,这在现代是很难想象的,毕竟大晚上睡觉时,想到房子底下躺着几个人,谁能睡得安稳呢?不过转念一想,清朝的时候还流传着用人来打桩这种叫魂方式,似乎又不意外了。(见孔飞力《叫魂》)
而烹食人肉,更是无法理解。小时候看《封神榜》,周文王被迫吃下儿子伯邑考被剁碎之后做成的肉丸,对纣王的残忍,直到如今依然印象深刻。但从考古内容来看,那个时候烹食人肉似乎是较为普遍的事情?
105/N #历史
读完《逸周书》。全书共七十篇,其中有十一篇有目无文,涵盖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及景王时期关于治国、用兵、修身等方面内容。虽然年代久远,但文章多使用诗歌韵体,朗朗上口,理解难度不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成书的年份正是儒家盛行之时,它所体现的精神,便是孔子所推崇的周礼。因此,对于一些说法,是值得怀疑的,例如书中「殷祝解第六十六」篇章记录,百姓放弃财物投靠商汤,夏桀竟然说出「百姓都投靠你了,我把王位给你吧」这种话。可见这部分的描述非常理想化,就像是尧、舜禅让的传说一样不可信。
相比之下,我更相信《竹书纪年》的说法,舜、禹都使用了武力夺取帝位。就如曹丕夺位后,感叹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但是,这种符合人性,不符合周礼的历史,显然是无法进入儒家之下的经典的,就连《史记》也无法免俗。
读完《逸周书》。全书共七十篇,其中有十一篇有目无文,涵盖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及景王时期关于治国、用兵、修身等方面内容。虽然年代久远,但文章多使用诗歌韵体,朗朗上口,理解难度不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成书的年份正是儒家盛行之时,它所体现的精神,便是孔子所推崇的周礼。因此,对于一些说法,是值得怀疑的,例如书中「殷祝解第六十六」篇章记录,百姓放弃财物投靠商汤,夏桀竟然说出「百姓都投靠你了,我把王位给你吧」这种话。可见这部分的描述非常理想化,就像是尧、舜禅让的传说一样不可信。
相比之下,我更相信《竹书纪年》的说法,舜、禹都使用了武力夺取帝位。就如曹丕夺位后,感叹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但是,这种符合人性,不符合周礼的历史,显然是无法进入儒家之下的经典的,就连《史记》也无法免俗。
104/N #历史
许多学校都有这样一句话:克己复礼。礼者,就是周礼。以前我也知道这个道理,但读了《逸周书》之后,才发现周的礼是真的多,孔子提到的只是皮毛。不仅有礼,还有许多所谓的治国方略,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战国论战,许多都能在这本书见到影子。
举个例子: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葬丧,何以胥役也。
这个讲的是做人要克制自己,不能克制自己的好恶,就不能安守本分。不守分就会争夺,争夺必然打斗,相互打斗又怎么能抚养老人和幼儿,怎么能救助病痛、疾苦、死亡、丧葬,怎么能相互帮助呢?
又如:地以权民,物以权官,鄙以权庶,刑以权常,食以权爵。
这是较为有名的五权:地、物、鄙、刑、食。土地用以调控人口、事务用以调控官员、都邑用以调控城镇居民、刑法用以维持长久、俸禄用以调控爵位。已经初步看到后世治国的框架了。
武王伐纣,说是天命,想必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治国有方,得到臣民的支持,得以聚集八百诸侯。而治国方略的背后,就是一个个总结下来的规则。
一个对我来说的冷知识:周公解梦。这个传说可能源自周公姬旦帮助他的老哥武王姬发分忧。武王要承担伐纣大业,时刻惦记谋反败露,心理压力巨大,经常做噩梦,一做噩梦就找老弟姬旦诉苦,周公雄才大略,总是用仁政和天命开导他。还好有周公,不然留下的就不是武王伐纣的美谈,而是武王发疯的趣闻了。
许多学校都有这样一句话:克己复礼。礼者,就是周礼。以前我也知道这个道理,但读了《逸周书》之后,才发现周的礼是真的多,孔子提到的只是皮毛。不仅有礼,还有许多所谓的治国方略,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战国论战,许多都能在这本书见到影子。
举个例子: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葬丧,何以胥役也。
这个讲的是做人要克制自己,不能克制自己的好恶,就不能安守本分。不守分就会争夺,争夺必然打斗,相互打斗又怎么能抚养老人和幼儿,怎么能救助病痛、疾苦、死亡、丧葬,怎么能相互帮助呢?
又如:地以权民,物以权官,鄙以权庶,刑以权常,食以权爵。
这是较为有名的五权:地、物、鄙、刑、食。土地用以调控人口、事务用以调控官员、都邑用以调控城镇居民、刑法用以维持长久、俸禄用以调控爵位。已经初步看到后世治国的框架了。
武王伐纣,说是天命,想必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治国有方,得到臣民的支持,得以聚集八百诸侯。而治国方略的背后,就是一个个总结下来的规则。
一个对我来说的冷知识:周公解梦。这个传说可能源自周公姬旦帮助他的老哥武王姬发分忧。武王要承担伐纣大业,时刻惦记谋反败露,心理压力巨大,经常做噩梦,一做噩梦就找老弟姬旦诉苦,周公雄才大略,总是用仁政和天命开导他。还好有周公,不然留下的就不是武王伐纣的美谈,而是武王发疯的趣闻了。
101/N #近代史 #历史
根据帖子内容,以及此前我读过的相关书籍,我把某一段历史串联下。
建国后,刘少奇和周恩来分担了绝大部分的国务工作,两家门槛几至踏破。相比之下,毛泽东则门可罗雀,似乎变成了一个象征。指定接班人刘少奇管得越来越宽,对于精于用人的毛泽东来说,此时需要一个人来平衡各方势力,于是高岗进京,被委以重任。
然而,高岗错误判断了毛泽东的意图,动起了扳倒刘、周的念头,后被陈云、邓小平举报到毛泽东那儿。毛泽东大概也探明了各方阵营和势力,对比之下只好牺牲高岗,而高岗失败后最终自杀身亡。
本来高岗可以分担部分国务工作,但高岗事件之后,国务工作繁杂而人手不够,管不到太细的方面。人民有激情而没技术、没规划,加之毛泽东希望早点跨进社会主义,于是出现了冒进(指抬高指标,忽视现实)。
周恩来站出来反冒进。然而冒进是毛泽东提出的,于是毛泽东站出来反反冒进。反反冒进之后周恩来检讨,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知识分子纷纷出来提意见,触及了党国的底线,毛泽东不乐意了,大举反右派,几十万知识分子投入监狱。(见杨小凯《牛鬼蛇神录》、王学泰《监狱琐记》、巫宁坤《一滴泪》)
之后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集体沉默,整个国家开始大乱搞,号称大跃进。人民纷纷去大跃进、放卫星了,耕地没人种,环境被破坏,惨无人道的三年大饥荒来了……(见杨继绳《墓碑》、阎连科《四书》)
这些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推倒一个骨牌后,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就发生了。
根据帖子内容,以及此前我读过的相关书籍,我把某一段历史串联下。
建国后,刘少奇和周恩来分担了绝大部分的国务工作,两家门槛几至踏破。相比之下,毛泽东则门可罗雀,似乎变成了一个象征。指定接班人刘少奇管得越来越宽,对于精于用人的毛泽东来说,此时需要一个人来平衡各方势力,于是高岗进京,被委以重任。
然而,高岗错误判断了毛泽东的意图,动起了扳倒刘、周的念头,后被陈云、邓小平举报到毛泽东那儿。毛泽东大概也探明了各方阵营和势力,对比之下只好牺牲高岗,而高岗失败后最终自杀身亡。
本来高岗可以分担部分国务工作,但高岗事件之后,国务工作繁杂而人手不够,管不到太细的方面。人民有激情而没技术、没规划,加之毛泽东希望早点跨进社会主义,于是出现了冒进(指抬高指标,忽视现实)。
周恩来站出来反冒进。然而冒进是毛泽东提出的,于是毛泽东站出来反反冒进。反反冒进之后周恩来检讨,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知识分子纷纷出来提意见,触及了党国的底线,毛泽东不乐意了,大举反右派,几十万知识分子投入监狱。(见杨小凯《牛鬼蛇神录》、王学泰《监狱琐记》、巫宁坤《一滴泪》)
之后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集体沉默,整个国家开始大乱搞,号称大跃进。人民纷纷去大跃进、放卫星了,耕地没人种,环境被破坏,惨无人道的三年大饥荒来了……(见杨继绳《墓碑》、阎连科《四书》)
这些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推倒一个骨牌后,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就发生了。
97/N #历史 #中国近代史
近期读书不多,但也有在读,因为都是大部头,所以读得比较慢。重点在读的几本书是:余凯思的《从清帝国到习近平》、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史景迁的《追寻现代中国》。自然,这几本书都不是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我接受不了删减。
徐中约的这本书我大学时候读过,虽然没读完,但它给了我一个不同于传统历史教育的视角,印象深刻。前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重新系统读一读中国的近代史——即使这两年已经陆陆续续读过这段历史的不少书籍,宏观的、微观的都有。
然而,我总是感觉不够,于是决定重读。本次选的几本书,有比较新的《从清帝国到习近平》,内容涵盖了自清朝建立至当今接近四百年的历史。然后是重读经典的《中国近代史》,以及文采斐然的《追寻现代中国》。读历史,不仅要选择经典的书籍,也要选择较新的书籍,因为经典书籍意味着年份较远,难免出现纰漏,而新出版的书籍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以前老师说这句话时,学生的我们大概都不懂其中的含义。当真正开始经历「历史」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历史上都曾出现过,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我想,这就是读历史最重要的作用。
近期读书不多,但也有在读,因为都是大部头,所以读得比较慢。重点在读的几本书是:余凯思的《从清帝国到习近平》、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史景迁的《追寻现代中国》。自然,这几本书都不是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我接受不了删减。
徐中约的这本书我大学时候读过,虽然没读完,但它给了我一个不同于传统历史教育的视角,印象深刻。前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重新系统读一读中国的近代史——即使这两年已经陆陆续续读过这段历史的不少书籍,宏观的、微观的都有。
然而,我总是感觉不够,于是决定重读。本次选的几本书,有比较新的《从清帝国到习近平》,内容涵盖了自清朝建立至当今接近四百年的历史。然后是重读经典的《中国近代史》,以及文采斐然的《追寻现代中国》。读历史,不仅要选择经典的书籍,也要选择较新的书籍,因为经典书籍意味着年份较远,难免出现纰漏,而新出版的书籍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以前老师说这句话时,学生的我们大概都不懂其中的含义。当真正开始经历「历史」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历史上都曾出现过,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我想,这就是读历史最重要的作用。
94/N #历史 #阿拉伯
同样的一段历史,可以讲得好,也可以讲得差,《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这本书在我看来就不太行。
本书主要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展开,知识分子的困境也是阿拉伯人的困境——内心期望团结统一,重塑辉煌。现实却是四分五裂,斗争频发。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以及阿拉伯历史底子,根本看不懂这本书在讲什么,以及要表达什么。看了大半,我已经忘记了内容简介里说的那句「探究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新瓶装老酒,还灌得特别杂。理想国译丛印象 -1 分。
这片土地下,和平之路定然充满艰辛,不是几个领导人几代人就能解决的问题。本书的最后一章「无人喝彩的和平」充分体现了阿拉伯人要面对的矛盾:即使战争对抗了那么多年,数以百万计的人失去生命和家园,即使终于有个领导人推动了和平协议的签订。然而,得到的仍旧是国内一大片人的不满,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不满,这样的和平伤害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在这个情怀下,他们愤怒,他们抗议,似乎士兵和平民的生命在他们说的屈辱面前不值一提。
同样的一段历史,可以讲得好,也可以讲得差,《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这本书在我看来就不太行。
本书主要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展开,知识分子的困境也是阿拉伯人的困境——内心期望团结统一,重塑辉煌。现实却是四分五裂,斗争频发。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以及阿拉伯历史底子,根本看不懂这本书在讲什么,以及要表达什么。看了大半,我已经忘记了内容简介里说的那句「探究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新瓶装老酒,还灌得特别杂。理想国译丛印象 -1 分。
这片土地下,和平之路定然充满艰辛,不是几个领导人几代人就能解决的问题。本书的最后一章「无人喝彩的和平」充分体现了阿拉伯人要面对的矛盾:即使战争对抗了那么多年,数以百万计的人失去生命和家园,即使终于有个领导人推动了和平协议的签订。然而,得到的仍旧是国内一大片人的不满,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不满,这样的和平伤害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在这个情怀下,他们愤怒,他们抗议,似乎士兵和平民的生命在他们说的屈辱面前不值一提。
92/N #阿拉伯 #历史
近期在读《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记录几个要点。
封闭变得无知。十八世纪末,英国人造访亚历山大城,告知当地官员法国即将侵略他们,英国人可以提供帮助。然而他们拒绝了,因为在亚历山大贵族看来,一个次等国家无法侵略素丹(君主)的土地,他们更不需要向一个次等国家求助。封闭的环境,造成阿拉伯人对外面世界巨变的错误认识,直到后续被欧洲列强用枪炮轰开城门,他们才意识到自己是井底之蛙。
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当法国人尝试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自由思想感染开罗人时,他们失败了,穆斯林拒绝人类的理性凌驾于天启的宗教之上。他们相信真主是唯一的,真主的法也是唯一的,不需要额外的思想和规则。
信仰和利益的不可调和冲突。以色列犹太人建国是对阿拉伯世界的极大侮辱,而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使这一影响扩大到全世界。阿拉伯人试图通过发动战争夺回土地,却面临着西方各国的制裁。如果他们与以色列或西方国家缔结和平条约,将受到国内民众的反对。此外,伊斯兰教派内部的不统一更加激化了这一矛盾,动乱和内战由此产生并绵延不断。
近期在读《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记录几个要点。
封闭变得无知。十八世纪末,英国人造访亚历山大城,告知当地官员法国即将侵略他们,英国人可以提供帮助。然而他们拒绝了,因为在亚历山大贵族看来,一个次等国家无法侵略素丹(君主)的土地,他们更不需要向一个次等国家求助。封闭的环境,造成阿拉伯人对外面世界巨变的错误认识,直到后续被欧洲列强用枪炮轰开城门,他们才意识到自己是井底之蛙。
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当法国人尝试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自由思想感染开罗人时,他们失败了,穆斯林拒绝人类的理性凌驾于天启的宗教之上。他们相信真主是唯一的,真主的法也是唯一的,不需要额外的思想和规则。
信仰和利益的不可调和冲突。以色列犹太人建国是对阿拉伯世界的极大侮辱,而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使这一影响扩大到全世界。阿拉伯人试图通过发动战争夺回土地,却面临着西方各国的制裁。如果他们与以色列或西方国家缔结和平条约,将受到国内民众的反对。此外,伊斯兰教派内部的不统一更加激化了这一矛盾,动乱和内战由此产生并绵延不断。
75/N #历史
司马迁相信禅让制,但我读过历史,对权力有浅薄的理解,所以不相信这种理想的权力更替。况且,舜是尧的女婿,这怎么能说是禅让呢?另外,比司马迁早的很多人也不相信,例如:
司马迁相信禅让制,但我读过历史,对权力有浅薄的理解,所以不相信这种理想的权力更替。况且,舜是尧的女婿,这怎么能说是禅让呢?另外,比司马迁早的很多人也不相信,例如:
荀子在《正论》中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
韩非子在《说疑》一文中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
《竹书纪年》认为:“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对尧的儿子丹朱亦称呼为“帝”。(源自 刘延栋播客/忽软忽硬)
70/N #历史
在老父亲的病床头读完了《秋园》,一句话简评本书:满篇都是冇,不见一个有。这本书结合《活着》,基本看懂了那个时代在这片土地大部分人的人生。
差不多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开始涉及不少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书籍,读了阎连科、巫宁坤、杨继绳等人的作品,从小说、回忆录、调查报告三方面构建了我对于那个时代的基本认识。
阎连科直言:许多生活的真实,是需要以小说的方式表达的。他的《为人民服务》让人思考这句口号服务的到底是人民还是特权阶级,他的《丁庄梦》揭露了底层的愚昧无知和群体的恶,他的《四书》把大饥荒期间的荒诞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巫宁坤的《一滴泪》则是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几乎以控诉的形式书写那段心酸历史,读完不得不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扼腕。杨继绳的《墓碑》,我看了足足数月,饿死、虐杀、人相食……一个个具体到人名的例子,一个省比一个省庞大的数字,怎一个「惨」字了得!
昨日午饭过后,我建议楼下走走,期间开口问了过去那个时代的情况——一直想验证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心底也害怕两天后的手术出现意外,再也无法亲口听到那段历史。
老父亲平静地讲着,我平静地听着。那段历史正如我所知道的那样,这片土地遭受太多的苦难。
在老父亲的病床头读完了《秋园》,一句话简评本书:满篇都是冇,不见一个有。这本书结合《活着》,基本看懂了那个时代在这片土地大部分人的人生。
差不多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开始涉及不少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书籍,读了阎连科、巫宁坤、杨继绳等人的作品,从小说、回忆录、调查报告三方面构建了我对于那个时代的基本认识。
阎连科直言:许多生活的真实,是需要以小说的方式表达的。他的《为人民服务》让人思考这句口号服务的到底是人民还是特权阶级,他的《丁庄梦》揭露了底层的愚昧无知和群体的恶,他的《四书》把大饥荒期间的荒诞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巫宁坤的《一滴泪》则是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几乎以控诉的形式书写那段心酸历史,读完不得不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扼腕。杨继绳的《墓碑》,我看了足足数月,饿死、虐杀、人相食……一个个具体到人名的例子,一个省比一个省庞大的数字,怎一个「惨」字了得!
昨日午饭过后,我建议楼下走走,期间开口问了过去那个时代的情况——一直想验证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心底也害怕两天后的手术出现意外,再也无法亲口听到那段历史。
老父亲平静地讲着,我平静地听着。那段历史正如我所知道的那样,这片土地遭受太多的苦难。
63/N #政治 #历史
最近在读瞿同祖的《清代地方政府》,作者的祖父是瞿鸿禨,清代末期的军机大臣,在与庆亲王及袁世凯斗争中败下阵来,被罢官回乡。
我之所以了解这段历史,是因为前段时间刚看了《走向共和》。当我看到瞿同祖这个名字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瞿鸿禨,因为这个姓很少见,且大家之前人大概率也是大家。
地方政府,具体来说是州县官政府,是接触百姓的权力末端,这也是我对此书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此前我曾尝试阅读新出的《县乡中国》,然而读了几次都没读进去……这次我打算看看前朝的「县乡中国」。
地方官员面临的困境是普遍的——钱少,事多,离家远。一个知县,每年的常俸竟然只有几十两银子,即使后续增加了养廉银,也依然远远不够,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利用「陋规」来获取其他收入。为了避嫌,他们不能在本省工作,对于人生地不熟的环境,新上任的官员需要依赖大量的本地人,同时提防本地人的各种渎职行为。
即使地方官员那么辛苦,但还是吸引着大量的人。当上县官,即使收入少,但可以在默认合法范围内利用大量陋规赚取收入;如果你不是县官,那么你就是被陋规剥削的人。
最近在读瞿同祖的《清代地方政府》,作者的祖父是瞿鸿禨,清代末期的军机大臣,在与庆亲王及袁世凯斗争中败下阵来,被罢官回乡。
我之所以了解这段历史,是因为前段时间刚看了《走向共和》。当我看到瞿同祖这个名字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瞿鸿禨,因为这个姓很少见,且大家之前人大概率也是大家。
地方政府,具体来说是州县官政府,是接触百姓的权力末端,这也是我对此书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此前我曾尝试阅读新出的《县乡中国》,然而读了几次都没读进去……这次我打算看看前朝的「县乡中国」。
地方官员面临的困境是普遍的——钱少,事多,离家远。一个知县,每年的常俸竟然只有几十两银子,即使后续增加了养廉银,也依然远远不够,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利用「陋规」来获取其他收入。为了避嫌,他们不能在本省工作,对于人生地不熟的环境,新上任的官员需要依赖大量的本地人,同时提防本地人的各种渎职行为。
即使地方官员那么辛苦,但还是吸引着大量的人。当上县官,即使收入少,但可以在默认合法范围内利用大量陋规赚取收入;如果你不是县官,那么你就是被陋规剥削的人。
42/N #历史
说不好听的,中国人有个特点:见不得别人好。见不得也就算了,狠起来也不是盖的。翻开中国的古代历史,满满都是上演着人相戮,甚至人相食。人与人斗,其乐无穷。
秦晖的《走出帝制》里有个观察:西方人口的减少主要是瘟疫,而中国则是和朝代更迭密切相关。在中国,灾难不算什么,人斗人恐怖得多。
引用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的《中国人口发展史》:西汉末年与新莽大乱中,人口从 6000 万降至 3500 万;东汉末年大乱,人口再从 6000 万降至 2300 万;隋唐之际大乱,人口从 6000 万降至 2500 万;安史之乱后以讫五代,战祸连绵,人口从 7000 万降至北宋初年的 3540 万;宋元之际大乱,中国(指宋辽金夏之地总计)人口从 1.45 亿降至 7500 万;元明之际,从 9000 万降至 7160 万;明末大乱,人口从近 2 亿降至 1.5 亿, 清初顺治至康熙初的战争损失还有约 2000 万。以太平天国战争为中心的清末咸、同大乱,人口由 4.36 亿降至 3.64 亿。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自己坑(杀)自己人从不手软。这里有个规律,元之前的朝代更迭人口减少得非常厉害,动辄一半以上。而元之后则没有那么夸张了,作者给出的猜测可能是:一方面人口基数变大了,另一方面出现了多个人口稠密的地方,分布比较广,因此没那么容易「团灭」了。
可见,中心化是危险的,联邦式、去中心化更安全。
这点其实也体现在其他的方面,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各派能够百家争鸣,而秦汉一统天下之后,这种盛况便消失了。又如何兆武在他的《触摸时代的灵魂:何兆武谈读书》里提到意识形态的灌输,军阀时期是没有的,各大家能够有一个较开明的环境争论,甚至是吵架。随着一统江山,吵架没了,只有抄家。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2-26
说不好听的,中国人有个特点:见不得别人好。见不得也就算了,狠起来也不是盖的。翻开中国的古代历史,满满都是上演着人相戮,甚至人相食。人与人斗,其乐无穷。
秦晖的《走出帝制》里有个观察:西方人口的减少主要是瘟疫,而中国则是和朝代更迭密切相关。在中国,灾难不算什么,人斗人恐怖得多。
引用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的《中国人口发展史》:西汉末年与新莽大乱中,人口从 6000 万降至 3500 万;东汉末年大乱,人口再从 6000 万降至 2300 万;隋唐之际大乱,人口从 6000 万降至 2500 万;安史之乱后以讫五代,战祸连绵,人口从 7000 万降至北宋初年的 3540 万;宋元之际大乱,中国(指宋辽金夏之地总计)人口从 1.45 亿降至 7500 万;元明之际,从 9000 万降至 7160 万;明末大乱,人口从近 2 亿降至 1.5 亿, 清初顺治至康熙初的战争损失还有约 2000 万。以太平天国战争为中心的清末咸、同大乱,人口由 4.36 亿降至 3.64 亿。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自己坑(杀)自己人从不手软。这里有个规律,元之前的朝代更迭人口减少得非常厉害,动辄一半以上。而元之后则没有那么夸张了,作者给出的猜测可能是:一方面人口基数变大了,另一方面出现了多个人口稠密的地方,分布比较广,因此没那么容易「团灭」了。
可见,中心化是危险的,联邦式、去中心化更安全。
这点其实也体现在其他的方面,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各派能够百家争鸣,而秦汉一统天下之后,这种盛况便消失了。又如何兆武在他的《触摸时代的灵魂:何兆武谈读书》里提到意识形态的灌输,军阀时期是没有的,各大家能够有一个较开明的环境争论,甚至是吵架。随着一统江山,吵架没了,只有抄家。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2-26
3/N #历史
今日中秋和教师节在同一天,晚上给长辈发红包的时候,差点出现了社会性死亡事件──默认选中的是上一次的红包封面:杜蕾斯封面──那是此前我特意领取拿来在群里活跃气氛的。
关于中秋,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记忆,记得最清楚的是小时候的「拜月」。我也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反正几个小孩子就拿上几个月饼,在天台摆好,插上几根香,然后过段时间再来看。据大一点的孩子说,在我们离开的间隙,嫦娥的兔子会偷偷吃掉一点点。果然,当我们再去瞧时,的确有被吃掉的痕迹──当然,现在知道那是蚂蚁吃的,不过那个时候年纪小,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每次都会偷偷带月饼去天台给「兔子」吃,感觉很有趣。
今天翻过两本书,一本是《海葵》,已读完,一本是《触摸时代的灵魂:何兆武谈读书》,翻了几篇回忆。《海葵》情节不错,转折也还好,就是动机有点不靠谱,存在很多不确定的事情。据说电视剧也在拍了,叫《消失的孩子》,近年来的推理小说怎么都往小孩身上使劲儿了?
何兆武先生回忆雷海宗先生,「学术的进步本来应该是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物。定于一尊,就不会有学术的进步。」历史上真正的百花齐放似乎都是在中华混战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例如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又如民国军阀割据时代各位大家各抒己见。然而到了大一统时代,百花齐放就不复存在了,无一例外地都走上了意识形态灌输的道路……
前不见古人,历史可以复活古人;后不见来者,历史可以预见来者。雷海宗先生说得不错。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10
今日中秋和教师节在同一天,晚上给长辈发红包的时候,差点出现了社会性死亡事件──默认选中的是上一次的红包封面:杜蕾斯封面──那是此前我特意领取拿来在群里活跃气氛的。
关于中秋,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记忆,记得最清楚的是小时候的「拜月」。我也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反正几个小孩子就拿上几个月饼,在天台摆好,插上几根香,然后过段时间再来看。据大一点的孩子说,在我们离开的间隙,嫦娥的兔子会偷偷吃掉一点点。果然,当我们再去瞧时,的确有被吃掉的痕迹──当然,现在知道那是蚂蚁吃的,不过那个时候年纪小,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每次都会偷偷带月饼去天台给「兔子」吃,感觉很有趣。
今天翻过两本书,一本是《海葵》,已读完,一本是《触摸时代的灵魂:何兆武谈读书》,翻了几篇回忆。《海葵》情节不错,转折也还好,就是动机有点不靠谱,存在很多不确定的事情。据说电视剧也在拍了,叫《消失的孩子》,近年来的推理小说怎么都往小孩身上使劲儿了?
何兆武先生回忆雷海宗先生,「学术的进步本来应该是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物。定于一尊,就不会有学术的进步。」历史上真正的百花齐放似乎都是在中华混战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例如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又如民国军阀割据时代各位大家各抒己见。然而到了大一统时代,百花齐放就不复存在了,无一例外地都走上了意识形态灌输的道路……
前不见古人,历史可以复活古人;后不见来者,历史可以预见来者。雷海宗先生说得不错。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