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记,思有所痕 | 订阅每月书单:https://quail.ink/rambling
182/N #新加坡

近期读了李光耀的回忆录:《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这是一本编年性质的回忆录,记录了他从出生,到求学,到从政,再到新加坡被动独立而担起大任的过程。

读完后,迫不及待地开始读下一册《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他是我比较敬佩的人,他的视野,他的务实,他的坦诚,都让我折服——搞政治的很少见像他这样坦诚的。

今天聊下其中一个章节「婚嫁大辩论」。李光耀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个争议性话题:男性毕业生想要下一代像他们有所作为,就不该坚持娶教育程度和天资较低的女性。这个观点引起轩然大波。

后续他解释,因为当时男性普遍的「下娶」的观念,会逐渐导致新加坡人才不足,让国家面临困境——高教育程度的人的后代更有可能成为人才——他也在后续几年通过数据证实这一点。他的这一观点惹恼了许多人,导致次年大选获得了较少的投票。

虽然我也不认可他的这种带着歧视的偏见,但他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坦诚公开自己的观点,同时将国家即将面临的人才困境摆出来给民众自己判断,期间也听取建议优化政策、有所退让,并采取引进外部人才等其他措施应对困境,这点还是比较务实的。
181/N #决策

说到懊悔,我发现很多人都有懊悔的事情,我也不例外。

比如懊悔当初选的大学、专业,懊悔选择的行业和工作……每次和朋友谈论往事,难免会相互惋惜。

但这些年来,我比较少谈论这点了,原因是我的心态有了些许转变。当谈及一件过去的让人懊悔的事情时,我往往代入的是当下的认识。用未来的情况,去判断过去的事情,自然是不妥当的。就好比买股票,肯定懊悔为啥五年前买的是 A 股而不是英伟达。

再拿我专业来说,我学的是化学,现在看来肯定是很傻的一个决定。但那个时候谁懂呢?身边没几个人可以提供参考,电脑都没几台,手上就一本厚厚的志愿填报参考书。我尽我可能,权衡了学校和专业,最终也上了第一志愿。

没错,尽最大可能,这就是那个时候我能做的最好决定了。我没有胡乱选择,也没有将自己的决定权交给别人,这才是最重要的。想清楚这点,很多事情就没有懊悔的必要了。
180/N #工作

如果你的工作依赖具体的工具,比如汽修工,当你离开了这些工具,你几乎没有办法开展工作,你的工作是有限的。

但如果你的工作是另一类,基于思考和决策,你的头脑就是你的工具,你除了在工作日工作,也可能在通勤时,洗澡时,甚至是半夜醒来时,你的工作似乎变得无限了。

越来越便捷的通讯工具,在帮助我们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在压缩我们的时间。我们对时间的掌控越弱,幸福感越低。
179/N #回忆录

单伟建上大学时,通过考试,有两个去美国的机会,一个是去上联合国同译班,一个是亚洲基金会资助的大学访问学者。前者待遇很优厚,但他选择了后者,原因是希望可以获得更系统的教育。

他考试第一,校领导打算送他去最好的学校,可以选择三个大学分别是: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分校、旧金山大学。按理说,他应该选斯坦福或者加州伯克利分校,但他最后去了旧金山大学,其中缘由,真让人捧腹。

校领导问:你知道斯坦福吗,反正我不认识。他回答:不认识,就看到过有人穿写着斯坦福的衣服。于是两人达成一致:这看起来是个不起眼的学校。

然后看到加州伯克利分校,立马否定了,因为「分校」在当时是二流学校的代名词。

接着看到旧金山大学,眼睛一亮,旧金山太有名了,这一定是一所名校,毕竟当时国内很多名校都是以所在地命名,比如北京大学。

于是他最后去了旧金山大学。

那个年代消息的闭塞,可见一斑。
178/N #历史

被知青称为「李青天」的李庆霖,最后因为「反革命罪」入狱。

李庆霖原是福建莆田某中学校长 ,1957 年被划为右派,降职到某村小学任教师,他的儿子文革时上山下乡当知青,生活艰难,于是李冒险写信给毛泽东反映儿子的困难「口粮不够吃,日常生活需用的购物看病没钱支付」。

没想到毛泽东真的回信了「寄上 300 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正是这封信,改变了千万知青的命运——生计问题得到重视,生活得到改善。于是乎,李庆霖成了为知青鸣冤叫屈的先驱,成了那个时代的「明星」,仕途更是扶摇直上,当上了人大常委会成员。

然而,对他这种没有斗争经验的人来说,进入政治中心并非好事。据传,因为他在北京和江青等人走得近,被造反派利用,在各种公开场合支持造反派,在邓小平上台后被隔离审查,最后以「反革命罪」判处无期徒刑。

许多知青感恩他当年的举动,暗中资助他,称他为「李青天」——没有他,或许很多知青都挺不过那段岁月。

有意思的是,当年寄给他的 300 元,一直存在当地银行,他从未取出使用。
177/N #回忆录

单伟建的《走出戈壁:我的中美故事》,读得实在过瘾,两天时间读了大半,估计还需一两天就读完了。

单伟建是什么人?他的经历颇为传奇,12 岁中断学业,知青下乡到内蒙古戈壁,结束知青生活后回到大学学习,后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历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世界银行投资官员、TPG 资本的高级合伙人和摩根大通的中国首席代表,经济学家,风险资本家。

单纯从经历来说,还挺像杨小凯的,只不过一个人是到戈壁滩,一个是被捕入狱,他俩都是在这段艰难岁月里保持着好学的姿态,最后都获得了机会前往更广阔的世界,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可惜的是,这本书的繁体版本,没有找到合适的资源,只能将就读了,至于实体书,那就更不用想了,国内应该是买不到。微信读书有简体版本,毫无疑问,是被删减了的,我简单对比过,删减了不少。
176/N #逃港

关于逃港更多的资料:
1. 四次大规模逃港: 1、1957 年实行人民公社化;2、1961 年开始至 1962 年大饥荒期间;3、1972 年;4、1979 年。
2. 逃港原因:绝大部分都是为了逃荒、逃避阶级斗争、寻求更好的生活,早期中国大陆为了清除国内反动势力,任其逃离,后期严防。
3. 逃港路线:分为陆路、水路。陆路又分为东线、中线、西线;东线越过梧桐山,或者游过大鹏湾,但梧桐山险,大鹏湾有鲨鱼,许多人命丧其中;中线从罗湖过深圳河,越过铁丝网进入香港,此处防守最严;西线游过深圳湾,需要游一个多小时。
4. 逃港名人:倪匡、吴宇森、叶问儿子叶准和叶正、跛豪吴锡豪、香港三大贼王张子强、季炳雄、叶继欢……逃港人士给香港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带去了许多社会治安问题。
5. 金庸旗下《明报》在华山救亲事件中表态: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的生命!
6. 国际上称深圳河是「中国的柏林墙」。
7. 中国部分领导人对逃港的看法:邓小平「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习仲勋「人民用脚投票」。
175/N #逃港

最近在读《大逃港》,里面的故事真让人动容,看得我几次泪目。

逃港,即从深圳偷渡到香港,是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重大事件。

如果真的如宣传的那样,资本主义水深火热,那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人选择冒着生命危险偷渡,他们不懂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选择用脚投票。

书中所记,有寻夫三十多年的痴情妻子,也有为了未婚妻偷渡八次的傻脑壳。如果说这是小情小爱,那面对走投无路惶恐地躲在山上的难民,香港市民送水送吃,横卧地上阻止港府车队遣返难民,这就是人间大爱。
# 读记|二〇二四・七:洛克、罗斯福、贾森·弗里德等

时尚会凋零,实用不会

👉 https://quail.ink/rambling/p/read-202407
174/N #管理 #产品 #商业

读 Jason Fried 的《重来》,很多人推荐,且不少公司尤其是初创公司争相学习,但真正实施的很少。读下来还是有些启发的。

作者推崇的是:简单、直接、实用的产品理念,推崇信任、自由、主动的管理方式。

- 费心做计划不可取,尤其是长期计划,应当寻找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 不做工作狂,提高效率,判断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长期加班的人是一个缺乏判断力的人。
- 把自己作为用户,先从自己需要的产品做起,它足够低成本。
- 动手去做,而不是去想、去说、去计划。
- 现在就开始,没时间总是借口。
- 坚定的信念会带来拥趸,确定的信念保证决策不偏离。
- 万不得已不融资,否则会让你失去掌控、影响决策、不再以用户为上帝、劳心费力。
- 你可能不需要那么多人,也不需要那么多东西。
- 条件受限能激发更大创造力。
- 先打牢基础,不要过早关注细节,不要把精力放在后续大概率会变的事情上。
- 投资长期需要的事情。
- 快速推出产品,不断尝试,在现实中寻找答案。
- 务实,不要抽象。
- 时尚会凋零,实用不会。
- 打岔是效率的敌人。
- 少开会,让会议保持简短且议程明晰。
- 把项目拆分成小任务,越小越容易预估。
- 决策宜小不宜大。
- 不必面面俱到,不要和竞争对手军备竞赛,把目光放自己身上。
- 小巧、简单、满足基本需求,这样的产品永远有客户。
- 不要害怕别人看到你的缺点,不完美才真实,才能引发共鸣。
- 企业文化是自然生成的,你鼓励什么,什么就是文化,文化是行为,不是语言。
- 信任员工,否则这将是最大的开销。
173/N #赌徒 #陀思妥耶夫斯基

关于普通人如何沦为赌徒,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赌徒》中有深入的描写:

看见赌博 → 看看热闹,反正我不会赌 → 拿点小钱碰碰运气,万一撞大运呢 → 赢了一点小钱,见好就收 → 既然赢了一把,那就再来一把吧,即使输了,本金还在 → 赢了输,输了赢,大起大落,实在刺激 → 沉浸其中,完全忽略其他事情,一心只想赢钱,陷入癫狂 → 全部输完,从癫狂一下子被抽离出来 → 真是后悔参与,不断责骂自己 → 不甘心,下次一定能翻盘,就像开始那样 → 不断循环,直到倾家荡产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这本书前,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赌徒,他尝试用赌博偿还债务,却欠下更多债务,于是不得不跑到欧洲躲避债主。

出版商答应给他预付款,缓解他的经济情况,但要求他半年内创作一篇长篇。然而,他当时正在创作他的第一个巅峰作品《罪与罚》,根本无法腾出时间,于是他结合自己的赌徒经历,用口述的方式让未来的妻子安娜速记,一个月内创作出了《赌徒》。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能是对赌博体验最深刻的作家,也可能是赌徒中最会写的作家。
172/N #赌徒

家族里一个同龄人,且叫 G, 因赌博欠下几十万,具体多少没人知道,反正是一个大窟窿,甚至是一个无底洞。

我去年年底从一个堂兄弟口中得知这件事,他告诉我已经借出去了几万块,后面才知道是赌博,让我提防着点。

这钱基本要不回了,兄弟也做不成了。我知道,赌徒迟早变成骗子,因为我已经经历过一次,那次是高中同学,几年了,我都懒得找他还钱了。

成为骗子后,最先骗的都是最亲近的人。今天和几个长辈吃饭,大家免不了聊起这事,我知道了更多信息。

G 排行老三,当年为了躲避计划生育,被过继给了别人,我叫 M 叔,是个二级残疾人士,无子嗣。M 身残志坚,学得一手好木工,那时候大部分人家里柜子都是他做的,他也因此积攒的一些积蓄。

M 年长后,进了养老院,老家的田地自然留给了 G,后面积蓄自然也是要留给 G 的。然而,他没想到的是,竟然是以这样的形式给他,而且提前那么多——他向一个长辈吐槽,这小子,说要进货,就这样败光了早些年的积蓄。

家族里的兄弟姐妹们,都被他借了个遍。说是借,不如说是骗。他以前是做酒水生意的,说要资金周转拿去进货,大家自然就相信了,直到大家知道了赌博的事情,不知道多少人拍断大腿。

前段时间看到他卖了车,估计可以缓一些,据说还想要卖房,但他的母亲大怒:卖房我就跳楼。如果卖了房,老婆估计要闹离婚,不过现在也好不到哪里去,带着孩子,不知道怎么过下去。

他也曾两次找过我,第一次那会儿我孩子正住院,急用钱,我自然无能为力。第二次,我已经知道了他的事情,他借口说去买一辆五菱运货,交了押金但是少几千块,很着急,这种烂借口怎么会有人信?我说没有钱,其实是实话,那会儿我失业中,确实不宽裕。他不信,让我截图给他看,我一下就怒了,但为了让他死心,截了微信余额,就几百块,他也就不好意思了。

站在我的角度,我可怜他,但无法同情他。我帮不了他,也不会帮他,我的原则是:救急不救穷不救赌。退一步来说,假如我足够了解他,知道他确是被人哄骗或者一时糊涂,有改造的可能,且我有足够的资金,在不影响自身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我可能会帮他。但,这两者我都没有,所以,我只能祈祷他能够度过难关,除此之外,我无能为力了。
# 读记|二〇二四・六:歌德、历史、财政与政府行为等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意为:如果国家的上层和下层都在争夺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 https://quail.ink/rambling/p/du-ji-er-ling-er-si-liedee-ge-derving-li-shi-cai-zheng-yu-zheng-fu-xing-wei-deng
171/N #心灵鸡汤 #成长

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这段非常鸡汤,但也表明,一个人有决心做某件事时,大概率是能够做出点什么的。作为一个成年人,这种调调已经无法打动我了,打动我的是,圣地亚哥的心态转变。

他爱好云游四方,于是成为了牧羊人。然而,牧羊与他理想的云游四方还是有差异的,毕竟,草地来来去去就是那几片,他早就看腻了。

更为重要的是,羊群并没有带给他更多,它们只会一味地寻找食物与水源。羊群,就好比身边不求上进的安于现状的人。水晶店的老板就是这样的人,「我不想再变了,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变。我对自己的一切已经非常习惯了。」

只有离开羊群,才会遇到更多的可能。

圣地亚哥并非一下开悟并完成转变的,他经历过欺骗,遇到过心动的人,遭遇过危险,甚至动摇过,想重新回去牧羊——我已经熟悉了羊群,它们不会让我费很大力气,并且能讨我喜欢。

是啊,遭遇过困难时,谁不想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做熟练的事情?这是再平常不过了。

但他没有,他选择继续前进,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这一路的成长转变,真实又激励人心,这才是这部书的灵魂。
170/N #心灵鸡汤 #社交

晚上搞了一杯药材泡酒,味道有点冲,喝完后久久没缓过来。自己还是更喜欢果酒一些,除了酒精的味道,还有淡淡的果香。

由于比较难受,匆匆进房就躺下了,中途 Shero 进来说我没洗碗,我说你帮我洗吧。

回:我想吃烧烤。

答:洗了就点。

于是她欢快地跑去洗碗了,两分钟后又欢快地跑来点烧烤。三十分钟后送达,我吃了点,外加两杯冰可乐,恢复精神了。

早上看了一本微信读书推荐的书《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仁者见仁,我认为是大孩子的心灵鸡汤。不过,有些内容我还是很喜欢的,比如这段:

在那一带,他认识很多人,这正是他喜欢云游四方的原因,因为总能结交新朋友,而且不必天天跟他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当总是面对同样的面孔,像在神学院里那样,就会渐渐让那些人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由于他们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就想改变你的生活。如果你不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他们就会不高兴。因为,对于该怎样生活,所有人都有固定的观念。


很多人不喜欢村上、小镇,就是因为圈子太封闭,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人的谈资,而这些谈资,终究会如回到你这里。他们总有说不完的「标准」,好像你这个年龄段就该做这个事,等过了一些时日,标准又会更新到下一阶段,于是你又该做更多的事了。然而,你只不过是想好好过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自由空间。但在他们那里却是大逆不道。
169/N #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从地方拿走大部分的钱,然后通过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方式重新分配给地方。

转移支付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间财政支出的均等化,使得各个地区的居民能够享有类似水平的公共服务;另外一个是通过转移支付实现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行为约制。

第二点,其实就是中央集权。所以说,分税制改革,是财政的一次中央集权。
168/N #歌德

歌德无疑是一个有魅力的人,我没读过他的作品,仅仅是通过他人的访谈,记录他的一些话语,我就已经被他吸引。

洪天富所译的《歌德访谈录》全译本,是了解歌德很好的材料。我之前说,朱光潜的节选译本,删去了「庸俗」部分的歌德,没有完全呈现歌德的全貌,不太好。但读完全译本,我觉得也没太大差别,甚至觉得节选得好,作为美学家的朱光潜,能够很好地把握歌德在创作、艺术、诗歌等方面的特点,略去的颜色学等零碎的部分,该部分我也觉得稍显多余。

我曾经特别喜欢这本书,当做枕边书,每晚睡前读几页,收获良多。但这次重读,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喜欢了,在心中的分量没有那么重了,应该是自己的品味和见识都有所改变导致。

人就是这样,曾经很喜欢,现在不一定喜欢,曾经以为这样是对的,现在或许认为是错的,始终在前进,总会有改变,很少有一成不变的。

后续打算读一读歌德的作品,从《浮士德》开始,毕竟这部著作,歌德写了六十年,直到去世。不过,我对诗歌不是很感兴趣,况且,要读懂需要深厚的西方文化底蕴,不一定读得进,先读读看吧。
167/N #歌德

今天继续读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歌德见过拿破仑,且对他的评价颇高,毕竟提到他时经常用「伟人」来修饰。

一次访谈,爱克曼提到,人们责备歌德,没有拿起武器,或者以诗人的身份参加拿破仑的民族解放战争。

歌德解释道:如果当时我是二十岁的青年,我不会是最差的人,但我那时已经六十岁了…我努力做自己擅长的事,如果大家都这样,一切会变得更好…只有文化和野蛮是两件最重要的事,法国是最有教养的国家之一,我自己的文化教养大半要归功于法国人,对这样的民族我怎么能恨得起来,没有恨又如何拿得起武器?

歌德对拿破仑的评价是两面的,他也知道英雄的另一面是魔鬼:拿破仑为我们做了榜样,一个人如果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为实行某种观念而牺牲一切,这是多么危险啊——他不知道,一百年后,德国出了一个这样危险的人——希特勒。

歌德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面对国家战争,被政治裹挟前进是必然的,但歌德没有选择参与进去,而是保持一个纯粹的诗人身份。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现在的艺人,在面对政治时,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
166/N #历史 #墨家

近期在读张荫麟的《中国史纲》,虽说是史纲,但其实是一部残本,只有从夏商周至东汉初年的内容。

该书原计划由几个人一同撰写:汉代以前由张荫麟亲自操刀,唐以后按照计划由吴晗负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历史交给千家驹去编写,近百年来的中日战争和中日关系,则由对中日关系有很深研究和资料积累的王芸生负责。各方面负责者将稿子完成后再由张荫麟按照总体构想统筹改定。

然而因各方面原因,只有张荫麟在 1940 年完成了自己的部分。加之张荫麟 1942 年英年早逝,这部书就成了他的绝唱

本书内容其实都比较熟悉了,但读下来仍旧有一些收获,例如墨子的思想,此前没有研究过,也仅仅停留在「兼爱非攻」,然而,墨子的思想是非常超前的,而且许多方面与儒家是对立的,例如:

看看诸夏的礼义是怎样的!为什么残杀一个人是死罪,另一方面,在侵略的战争中残杀成千成万的人却被奖赏,甚至受歌颂?为什么攘夺别人的珠玉以至鸡犬的叫作盗贼,而攘夺别人的城邑国家的却叫作元勋?为什么大多数的人民应当缩食节衣,甚至死于饥寒,以供统治者穷奢极欲的享乐?为什么一个人群统治权应当交给一家族世世掌握,不管他的子孙怎样愚蠢凶残?为什么一个贵人死了要把几十百的活人杀了陪葬?为什么一条死尸的打发要弄到贵室匮乏,庶人倾家?为什么一个人死了,他的子孙得在两三年内做到或装成“哀毁骨立”的样子,叫作守丧?总之一切道德礼俗,一切社会制度,应当为的是什么?


墨子的答案很简单,一切道德礼俗,一切社会制度应当为着“天下之大利”,而不是一小阶级、一国家的私利

墨子设想的一个合理的社会是,大家选举全天下最贤的人做天子;天子又选些次贤的人做自己的辅佐。

墨家没法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原因是对自身以及对统治者要求太苛刻。可能也因为如此,墨家后续没有太出众的继承人,但其思想已经被儒家吸收,「大同」的设想就是儒家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