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记,思有所痕 | 订阅每月书单:https://quail.ink/rambling | 友情频道: @weiyexing | 博客: weiyexing.win
14/N #敦煌

今天读完了《敦煌:众人受到召唤》,还不错的一本书,对敦煌历年来敦煌工作人员的经历、心路历程的整理。有专家,有画家,有文物保护者,有讲解员,各式各样的人。时代在流转,人物也在流转。

其中的卷二讲的是民族的阵痛,即敦煌被破坏和盗取的历史,有部分内容和《敦煌学概论》中吻合:伯希和、斯坦因等人盗取了大量的经书运送到国外。从文物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段让人伤心的历史,但这也机缘巧合让很多人认识敦煌并真正去重视敦煌,其中就包含常书鸿,后来的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

书中也提到了向达,敦煌学的权威学者。当年他在敦煌时,张大千等一些画家已经在那边了,而张大千作为画家,行事颇为「艺术」,不仅直接在原来的壁画上补充,甚至还因为喜爱北魏、隋唐的壁画,而将表面的宋代壁画砍去……这当然引起了向达等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不快,后面经过他人的「调和」才停止此类行为——张大千离开敦煌时几乎是被赶走的。

书中人物,仿佛就像受到敦煌千年的召唤一般,为了敦煌一往无前,奉献自己的一生。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一世纪,百年时间,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一些较为年老的工作人员篇章中,多次出现「文革」的经历,但都一笔带过,没有展开。其实大家都知道,那个时代被破坏的文物数量,没准比外国盗取的还要多……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这句话放在不同的时代都没错。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27
13/N #魔幻现实 #隐喻

今晚读《冲击与反响:何兆武谈文化》。书中有一篇原载于《学术月刊》 1987 年第 3 期,名为《自然权利的观念与文化传统》,其中一段为「中外共有的一点是,在紧急状态(例如战争)需要时,个人权利是要受到侵犯或限制的。只不过,由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殊性,非常状态的东西反倒成了常态而已。统治者是惯于用各种紧急需要为借口,实际上是在限制或剥夺人民的生命权和自由权的。这在历史上已屡见不鲜。」

此时此刻读到这一段,很有代入感。这种文章,这类描述,在当下想必是不可能存在的了。

早上在频道写了两条推送,内容大致如下:

学生时代写作业,避免不了写错字,此时会有两种常用的处理方法:一种是用修正液掩盖,在上面继续写。修正液的好处是方便,缺点是痕迹太明显,斑斑点点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另一种是用小刀刮掉错字,或是胶带粘掉,属于物理消除。刮掉(粘掉)的好处是痕迹不明显,技术好的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仿佛没有写错过一样。缺点是成本比较大,技术要求高,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弄破纸张,因小失大。

当然还有另外两种不常用的方式:一个是直接把整张纸换掉,另一个是直接划掉错误的地方,在旁边继续写。负责人的老师一般会让大家用后一种方式,这样可以看到学生的思考过程,便于纠正。

可是,作为学生的我们,怎么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写错了之后,内心想的只是想尽办法掩藏,尽量避免让老师知道──也许是为了维护自尊,怕「智商不够」带来的错误被发现。

这其实是我想的一个隐喻,一个当下官方对人民,以及人民对政府期待的隐喻。

昨晚很早就关灯睡觉了,躺下时忽然构思出这个内容,很想爬起来记录,但最后还是克制住了自己。早上醒来后,我想起昨晚有过一个思考,但是具体是什么已经忘了。在车上时,刷了一下新闻又想起来了——经过思考的东西很容易想起,又或者是新闻的现实唤醒了记忆。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23
12/N #敦煌

今日读完《敦煌学概论》。所谓概论,就是从大大方向简单说明敦煌学是什么,讲些什么。从这个方面来看,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对打开「敦煌」这个新领域有帮助。

读到最后,是作者姜亮夫的《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节录),文采极佳,有点惊喜。例如写敦煌周边——「疏勒河横过敦煌的背面,经玉门关,集为哈拉湖。」又如,写莫高窟的张大千氏编号一五一洞——「在此大洞甬道之北,距地三尺处,有一宽二尺五寸、高约四尺之甬道,后即一复洞,洞长宽均为九尺五寸,边高六尺五寸,中高九尺三寸。洞内四壁皆画,一幅画男女像各一,其衣饰极为别致,为千佛洞中极罕见之作品。……自宋时封闭后,逃避的僧人,大概一去不复回,后人也不复知有此复洞,更不知复洞中有这样多而且精的不世之宝。」

动词之运用,长短句之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画面跃然纸上。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21
补充 RSS 订阅,通过 RSS 工具接收通知及浏览:
https://rsshub.app/telegram/channel/what_to_read_today
11/N #敦煌 #文化

读《敦煌学概论》之艺术内容简介。中国画始终是线条画,印度画始终是晕染法。敦煌的壁画多以线条为基础,是中国的方法,但内容题材多是来源于印度。

在唐代,印度的大量东西进入中国以后,就被中国化了。这让我想起此前看余光中的《翻译乃大道》,其中也有一篇「论中文之西化」,其中也提到:「印度凭借宗教影响了中文两千年之久,许多字眼都是来自佛教,例如菩萨、罗汉等。与英文影响不同的是,佛教传入时,中国文化正当盛期,有足够的力量加以吸收;民初以来,英文借助大量翻译、编入基础教育科目等渗入,加之中国文化式微,对英文的吸收遂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现象。前者影响止于词汇,后者已渗入文法。」

对此,余光中做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前者止于表皮,后者已达周身关节。不过,回想数千年以来,中国文化的确曾被多次入侵,元、清时期更是颠覆了中原政权,但尽管如此,中国文化依旧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没有被替代,而且还将其他文化吸收并融合了。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19
10/N #敦煌 #魔幻现实

吴哥窟这个名字,以前我一直误以为和莫高窟在同一个地方。今天才知道这是柬埔寨的一个神庙建筑群,但并不是「窟」,译名算是误译。另外,吴雨霏的同名粤语歌曲还挺好听的。

说到莫高窟,想起之前买了一本《敦煌学概论》,于是拿出来翻翻。此前在《触摸时代的灵魂:何兆武谈读书》中的缅怀向达先生篇章里,罗常培先生就说过:「治中西交通史(现称中西文化交流史)就必须精通敦煌学,其中的权威就是向达先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研究敦煌学的有三个人:王重民、向达、姜亮夫。前两个是公费留学巴黎,后者是自费去的。这本《敦煌学概论》就是姜亮夫所写。他们为啥都去巴黎呢,我想是因为此前欧洲掳掠了许多敦煌的历史文物,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

此前我以为敦煌所存大多是佛教的东西,例如雕塑、壁画等,但是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后,我才感到自己是多么孤陋寡闻。敦煌因为地理和环境的因素,留存了儒家、道家、佛教许多宝贵的材料,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文学作品、语言材料、史地材料以及科技材料(医学、日历)。

记录一些我印象深刻的:
1. 敦煌学与艺术之联系:当年有学生问《木兰词》中的「对镜贴花黄」怎么个讲法?姜亮夫先生从《敦煌图录》里看出,说唐末五代的妇女喜欢剪些花鸟贴在脸上。
2. 敦煌所藏佛经可能是最早的译本,因为它把原文录上了。大多经卷始于魏晋时期,终于五代末期。
3. 敦煌《道德经》主要是河上公注本。后汉以来,主要流传两种注本:一是王弼注本,讲理论,读书人看的;一是河上公注本,道士看的。
4. 《道德经》卷子的纸非常讲究,在敦煌卷子里是第一等纸。唐代书写的纸大体有两种,一种比较高级,叫硬黄纸,另一种叫楮白纸。
5. 《史记》曾说《道德经》五千言,后人就特别追求五千言,实际上并非如此,有些卷子多达五千三百字,有些少的有四千九百九十九字,如果是后者,几乎可以肯定是河上公注本。
6. 敦煌的儒家经典保存了唐代以前的古注,很宝贵。现在流传的多是唐人以至宋人修改的东西。
7. 发现的《史记》、《汉书》卷子,同今本出入很大。我想起此前看到的《竹书纪年》的记录,同样和《史记》出入很大。

下午看到贵州高速客车事故,情绪久久不能平静。很难说自己是愤怒,还是无奈,还是无力,总之就是塞得不行,正如网友所评价的那样:「任何人都无法确保自己不会在那辆凌晨转移到客车上。」

读了大半本书,才逐渐使我从情绪中走出来。

死亡客车,勿忘国耻。他妈的……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18
9/N #买书记 #万圣书园

今天和老朋友 Frank 相约聚一聚,地点就定在万圣书园。

上午的万圣书园人不多,寥寥几个人站着看书,几个店员忙着装点摆放书籍。我入门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八月的排行榜,八月和七月的书籍差不多;第二件事去到进门左侧的建议阅读角落,看看摆放了哪些书籍──我一直觉得这是万圣最值得待的地方。

今天的推荐阅读所摆放的主要是俄国文学、第三帝国书籍以及反乌托邦经典,其中「反乌托邦三部曲」《一九八四》《我们》《美丽新世界》常驻该角落。

乔治·奥威尔除了经典著作《一九八四》之外,他写的书评也不错。书架上摆了几本《奥威尔书评全集》,我打开翻了翻,他写的许多书都没看过,找了几个了解的,如他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小说中写到「……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非常精彩的体验……这里有一个你一直知道存在的精神家园,但你从来没有想到它会存在小说的领域里。小说带给读者的感受是:他知道我的秘密想法,他写的就是我。」又如他评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中写到:「当下,『一个恐怖的结局胜过没有结局的恐怖』占了上风。我们要对抗喊出这句口号的人,我们不应该小觑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感上的煽动力。」

在占据大半个书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旁,我看到一本《纪德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好奇打开样书看了下,写得很不错,打算买下。工作人员帮我找塑封的书,翻了好一会儿也没找到,于是抬头问我是不是拿错架子了──一般塑封的书都放在样书对应书架下的柜子。我回答说应该没有拿错,因为都是讲陀氏的。她又看了下书名,说纪德不是俄国的,应该是法国的,于是在隔壁的法国文学书柜继续找,一顿折腾后还真找到了。──我感慨,工作人员对各国文学作家真是如数家珍,若是我来面试工作人员估计都通过不了。

最后……又是买书的一天。万圣的书不便宜,但我转念一想,就当是略尽绵薄之力,帮助其能够继续运营,心也就没那么痛了。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17 为也行
8/N #政治

何兆武在《冲击与反响:何兆武谈文化》中提到:不能用强调特殊性来否定普遍性,普遍性应是第一位,特殊性是第二位。近代化是一条共同的道路,并不存在说走哪国的路,尽管各个民族有各自的特色。

他指的当然是中国近代史的各项运动,洋务运动也好,百日维新也罢,当时吵得很凶的其中之一就是到底该如何定性这项运动。这样的艰难决策同样也出现在百年后的改革开放上,亦或是更早的「姓社还是姓资」站队上。《邓小平时代》里,有几处讲述了邓小平如何处理这些敏感的定位问题:一处是对经济特区的称呼上,强调其是「经济」特区而非「政治」特区,但其实特区依然享受许多政治上的优惠政策,而这些政策也在带动经济上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另一处是改革开放的「姓资」问题,他着重强调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中国依然是社会主义,而非走资本主义路线,从而堵住许多保守派的嘴,让大刀阔斧的改革得以进行。

晚上读了一会儿《死屋手记》。其中,总序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出了深刻的概述,很契合我的观点:一、陀氏的小说,是思想的小说,是剖视人性的小说,故事和情节只是他借以使人物和事件活动起来的要素而已;二、小说人物的自我意识是对话化的,通过对话将自我意识外延,与其他的人物产生联系,甚至与读者产生联系,以至于读完陀氏的小说,脑海里总会回响其人物的自白或者对话来,久久不能散去。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16
7/N #删减

今天看到一条新闻,说的是苏州已经放开购房资格:非本市户籍的购房者,以家庭为单位,名下无房的,可正常提供材料,审核通过可购买一套住房,无需社保。作为国内比较先进的城市,这样的信号显然是很明确的——房地产真的兜不住了,需要人民为国家接盘。

然而,纵观全国的各大公司,裁员的裁员,倒闭的倒闭,让人民拿什么去接盘?

公司近期在裁员,小道消息已经出来两天了,名单迟迟不下来,大家工作都很懈怠,也产生了不小的恐慌。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到上一条新闻,都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说到工作,差不多两百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在书信中说:为糊口工作真是件苦事!将毁掉一切,无论是才华、青春,或是希望,而且工作起来令人生厌,最后只好涂鸦,而不是创作……无论何时,以糊口为目的的工作,注定是乏味的。

另,不要以为删减、敏感词避讳只是中国的传统,俄国也是有的,见《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吐槽:《普罗哈尔钦》中,有些地方被改得面目全非。这些身居要津的先生们甚至连「官员」一词也禁用,天知道是什么原因。最后干脆放弃了这本小说。

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坦诚与反抗!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15
6/N #书信

今天开始读《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信选。我一直觉得,书信是很能反映一个人内心的媒介。它没有小说那样虚构的情节,没有访谈那样带有明显的表现欲,书信有的只是坦诚,有的只是内心的言语,从中很能读出一个人的品格。

在一次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给兄长回复到:人是一个谜。需要解开它,如果你一辈子都在解这个谜,那你就别说浪费了时间。我在研究这个谜,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可见,他从少年时期就对「人」充满了兴趣。后续的作品,他也是不断地在反问,剖析自己,作为个体的「人」,到底该如何解答。

今天和领导提了离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或许会读更多的书,或许正好相反,为了谋生而搁置一段时间。和今天读的书很应景,虽然一个人不能单靠面包活着,但首先要保障有充足的面包。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13
5/N #小说

今晚读了一本马尔克斯的中篇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朋友推荐时说,当年江歌案出来时,很多人提到了这部小说。于是,本着好奇的心态找来看看。

读完后,发现除了受害者被杀时被关在门外这点之外,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而且,关门者的心态完全不一样──圣地亚哥的母亲没看到他,只看到拿着刀的维卡里奥兄弟,自然会下意识关门。一个是阻止杀人,一个是阻止自己被杀,怎么能一样呢?

说回这本小说,其实描述了一个因贞洁引发血案的荒诞故事。女主安赫拉被迫和巴亚尔多结婚,但是当晚巴亚尔多发现她并不是处女,于是退婚。安赫拉的两个哥哥无法忍受屈辱,决定要杀了夺去安赫拉贞洁的人。他们高调地宣称要杀死被安赫拉指明的圣地亚哥,但却迟迟不肯动手。他们的高调只是希望有人会来阻止他们,然而并没有。

最终,他们还是动手了,把圣地亚哥这个无辜者残忍地杀害。

至于安赫拉的贞洁到底是谁夺去的,我觉得没有其他人,这只是被意外破坏了处女膜而已,小说里其实有提到一句──两个女伴向她担保,几乎每个女人幼年时都因为某种意外失去了童贞。

小说刻画了维卡里奥两兄弟的丑态,展现了「看客」般的众人,同时讽刺了那个时代对女人贞洁的愚昧心态和极度缺乏的知识。能在区区一百多页讲好这么一个故事,的确很难得,值得一读。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12
4/N #买书记 #魔幻现实主义

节前买的十多本书,今天一起送到了,分别是:《敦煌学概论》《根除惯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形而上学(全2册)》《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福克纳传》《周作人》《莎士比亚戏剧选》《社会契约论》《为权利而斗争》《逻辑哲学论》《宗教的本质》《国学概述》《忏悔录 卢梭》。

迫不及待地开封,内心激动,仿佛回到上学时期玩电子产品的时光。时光流转,兴趣从数码产品变成书籍,不变的还是那激动的心情。简单翻看了下,书籍质量不错,内容也符合自己的期望。这些书足够读一段时间了,接下来要克制住自己那买书的冲动了──也许可以忍到双十一。

今日把读了好几天的两本书一并结了尾:《触摸时代的灵魂:何兆武谈读书》《百年孤独》。虽然此前我曾吐槽《触摸时代的灵魂:何兆武谈读书》这本书「出版社没诚意,把几篇文章安个主题凑成一本书来出版」,但内容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那些对大家们的回忆篇章,以及对时代、对历史的思考。有趣的是,当我把今天商务印书馆送达的《社会契约论》翻开时,译者正是何兆武先生──此前我并不知情。这种偶然真有趣。

《百年孤独》独特的写法,似曾相识,但我知道我此前所看的类似小说,都源于该书。莫言所受影响也很深远,虽然我并没有读过他的小说(一直计划读),不过他在多次演讲中承认了这一点──「看了《百年孤独》,我才发现故事可以这么讲。」我读完后,内心的想法和莫言是一致的。百年的历史,时代的变迁,全部浓缩在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身上,融合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神秘元素,增强了其魔幻色彩。故事性太强了,一旦看进去,很容易沉迷其中,忍不住跟随着一个又一个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探索历史进程。小说最后,回应了开头的古老传说,最后整个家族从大地上消失,仿佛不曾来过。这类结尾和《海上钢琴师》是相似的。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11
3/N #历史

今日中秋和教师节在同一天,晚上给长辈发红包的时候,差点出现了社会性死亡事件──默认选中的是上一次的红包封面:杜蕾斯封面──那是此前我特意领取拿来在群里活跃气氛的。

关于中秋,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记忆,记得最清楚的是小时候的「拜月」。我也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反正几个小孩子就拿上几个月饼,在天台摆好,插上几根香,然后过段时间再来看。据大一点的孩子说,在我们离开的间隙,嫦娥的兔子会偷偷吃掉一点点。果然,当我们再去瞧时,的确有被吃掉的痕迹──当然,现在知道那是蚂蚁吃的,不过那个时候年纪小,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每次都会偷偷带月饼去天台给「兔子」吃,感觉很有趣。

今天翻过两本书,一本是《海葵》,已读完,一本是《触摸时代的灵魂:何兆武谈读书》,翻了几篇回忆。《海葵》情节不错,转折也还好,就是动机有点不靠谱,存在很多不确定的事情。据说电视剧也在拍了,叫《消失的孩子》,近年来的推理小说怎么都往小孩身上使劲儿了?

何兆武先生回忆雷海宗先生,「学术的进步本来应该是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物。定于一尊,就不会有学术的进步。」历史上真正的百花齐放似乎都是在中华混战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例如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又如民国军阀割据时代各位大家各抒己见。然而到了大一统时代,百花齐放就不复存在了,无一例外地都走上了意识形态灌输的道路……

前不见古人,历史可以复活古人;后不见来者,历史可以预见来者。雷海宗先生说得不错。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10
2/N #买书记

经频道读者推荐,了解到拼多多正在办活动「多多读书月」,据说折扣力度挺大,于是上去看了下,的确挺便宜的,于是购入几本书:《社会契约论》《为权利而斗争》《逻辑哲学论》《宗教的本质》《国学概述》《忏悔录 卢梭》。

吃饭的时候,和 Bank 说最近沉迷文学、哲学、政治以及社会题材,他笑道,说我这是到了务虚的境界,下一步就要进入佛学了。我说这不是务虚,是上了年纪了,才会逐渐对这些永恒的东西感兴趣。

今天中秋前最后一天班,无心工作,于是中途读起了《触摸时代的灵魂:何兆武谈读书》。里面对傅斯年的篇章印象深刻,说傅斯年把心理分析引入了历史研究里,这是当时少见且独创的,让人印象深刻。其中的一次演讲,傅斯年更是剖析了汪精卫如何因被富婆陈壁君以金钱、权势和婚姻牢牢控制,以至于产生了心理扭曲。近期正在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其中的侧重点也是心理剖析。因此,突然对傅斯年的作品产生了兴趣。

除此之外,还读了 Laura 推荐的推理小说《海葵》,剧情有点老套,但还是比较抓人眼球的,一口气看了一半。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09
关于频道:
初衷是「读有所记,思有所痕」,主要记录当日所读,当日所想,比较随性,想到哪写到哪,不一定对,定位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博客,难免错漏,欢迎讨论指正。

📚书影标记:
https://neodb.social/users/[email protected]
💌订阅每月书单:
https://quail.ink/rambling
☕️网页访问:
https://tgchannelblog.pages.dev/

支持 RSS 订阅:https://rsshub.app/telegram/channel/what_to_read_today

🚫 内容谢绝搬运,尤其国内平台,感谢理解。
1/N #魔幻现实

「从长远来看,国家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组成这个国家的个人的价值;……一个国家为了要使它的人民成为它手中更为驯服的工具,哪怕是为了有益的目的,而使人民渺小,终将会发现,弱小的国民毕竟不能成就任何伟业;它为了达到机器的完善而不惜牺牲一切,到头来却将无所获,因为它缺少活力,那活力已然为了机器更加顺利地运转而宁可扼杀掉了。」——约翰·穆勒《论自由》

一次又一次服从性实验的结果表明,这样的一个民族竟然可以被压迫至如此而没有反抗,或者说无法反抗。但,借助现代技术,我们可以看到逐渐出现了许多人的呼声——这三年来,铁锤几乎将所有角落的人都锤了一遍。

多年以后,面对新一轮封锁,张三将会想起新冠期间被隔离在家的那个晚上,父亲向他讲述文化大革命被抄家时,他爷爷说起的三年大饥荒悲惨故事。——马尔克斯·大陆分斯

温水已经发烫[1],有能力有远见的青蛙早已跳出;还有一些,正在等待时机,就差奋力一跃;其余的,试图用低鸣,让水冷静下来。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