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记,思有所痕 | 订阅每月书单:https://quail.ink/rambling | 友情频道: @weiyexing | 博客: weiyexing.win
93/N #Threads

今天 Meta 的 Threads 应用开放,我也第一时间前去尝试,虽然有些简陋,但总体不错,大概率会使用一段时间,视后续迭代情况而定。

不管此前马斯克是否对推特采取骚操作,我都会去试用这样的一个产品。因为我个人觉得,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这很重要,不管是否真的会去用这个产品。我希望我老了之后也能持续保持这样的好奇心,愿意去尝试,去接受。不过度依赖自己的经验,不觉得都是自己玩过的,这种心态不好,对任何人来说,这种态度也不友好。

现实中的一些中老年人,接受不了新事物,把自己封闭在过去的认识里,逐渐跟不上时代,但又放不下自己的身段,拉不下脸皮,指挥这评论那的,惹人嫌弃。
92/N #阿拉伯 #历史

近期在读《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记录几个要点。

封闭变得无知。十八世纪末,英国人造访亚历山大城,告知当地官员法国即将侵略他们,英国人可以提供帮助。然而他们拒绝了,因为在亚历山大贵族看来,一个次等国家无法侵略素丹(君主)的土地,他们更不需要向一个次等国家求助。封闭的环境,造成阿拉伯人对外面世界巨变的错误认识,直到后续被欧洲列强用枪炮轰开城门,他们才意识到自己是井底之蛙。

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当法国人尝试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自由思想感染开罗人时,他们失败了,穆斯林拒绝人类的理性凌驾于天启的宗教之上。他们相信真主是唯一的,真主的法也是唯一的,不需要额外的思想和规则。

信仰和利益的不可调和冲突。以色列犹太人建国是对阿拉伯世界的极大侮辱,而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使这一影响扩大到全世界。阿拉伯人试图通过发动战争夺回土地,却面临着西方各国的制裁。如果他们与以色列或西方国家缔结和平条约,将受到国内民众的反对。此外,伊斯兰教派内部的不统一更加激化了这一矛盾,动乱和内战由此产生并绵延不断。
91/N #清朝 #乡村 #专制主义

《中国乡村》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很久,因为篇幅很长(七百多页),内容很多,光是引用部分就接近全书的三分之一,可见其考究之细致。

全书分为三部分:中国乡村的行政划分、乡村控制、控制的效果。我认为是第二部分是精华,即乡村的控制。控制主要分为治安、税收、饥荒、思想。治安好了才能保证安居乐业,才能保证帝国的税收;思想不能太先进,意识形态必须为帝国服务。作为帝国最末端的区域,控制最为艰难,但也最为重要,稍加不慎,便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要维持好清王朝基层统治体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相当可靠、能力强的官僚集团,来指导和监督它的运作;一个是大体上稳定的乡村环境,让普通民众可以维持一种虽然不富裕但较安定的生活。

然而,要维持这两个条件的稳定是不容易的。首先,官僚集团与帝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不一致,因此不会完全忠心于皇帝;其次,皇帝对官僚集团的猜忌和不信任,基层官员对乡村无孔不入的控制,滋生了许多官场陋规,进而产生腐败,拖慢整个官僚机器的运转;最后,频发的自然灾害,无能的官员,都保证不了一个稳定安宁的环境。

帝国的控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温顺听话的臣民,对帝国的威胁自然不高,但也严重损害了臣民积极进取的能力,削弱了帝国的物质基础,当内部、外部环境变得愈发严峻时,清廷将尝到他们埋下的苦果。
90/N #宗族

一个宗族的兴衰,除了历史的行程外,还与个人的奋斗息息相关。如果家族里出了官员,那这个家族大概率会走上兴旺之路。在古代,士绅及以上阶层,往往会给整个家族带来巨大的利益,他们是当地官员与乡民的中间人,是地方性的非官方「话事人」。

举个例子,我老家有个传说,真假不明,但从很多历史痕迹可以佐证其有一定的真实性。传说很久以前,该地主要以 A 姓为主,后来有个收破烂之类的 B 姓流浪者流落至此,该人略懂风水,觉得此地乃风水宝地。

A 姓居民原不想收留该人,但该人经常以低价收取破烂,且待人和善,也没有在此地落地生根的意思,于是在他提出给他一个边角地方搭棚处理破烂时,居民们也没有反对。

后来,一个女子和他好上,不久便生下了第一个男娃。此后,该女子连续生下九个男娃,外加收养一个男娃,一共十个男娃。

B 姓就此开枝散叶,落地生根。

多年以后,也许是几百年后,该地最大的姓氏已经变成 B 姓,A 姓已经落寞,甚至备受欺负。

我了解过历史,清朝时期,当地 A 姓家族出过两个进士,以及多个不同等级的人物,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 A 姓得以壮大。
89/N #宗族

南方的乡村与北方的乡村有一个有趣的区别:南方单姓村明显多于北方。单姓村多,说明宗族聚集情况比较普遍。

为何有这样的区别呢?此前我和北方的同事讨论过,我认为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北方因为战乱多,宗族连续性遭破坏;且面临更频繁的外族骚扰,于是许多贵族搬迁至南方。历史上曾出现三次大规模的南迁:晋朝「五胡乱华」、唐末「安史之乱」、南宋「靖康之耻」。

二、政治原因:靠近政治中心的北方,氏族很难建立起规模,一旦宗族影响力到达一定程度便被打压。因为宗族是一个稳定而强大的组织,稍有不慎就可能给政权带来威胁。

三、地理原因:北方平而南方山,广阔的平原使得交通相对便捷,人员流动更容易,而南方多山,交通不便,更容易聚集。

四、社会文化等原因:南方环境较安定,宗族连续性好,祠堂普遍,代代相传;农业社会,生产力不足,生产工具落后,需要通力合作,进而促进宗族内部关系。
88/N #生活

上周开始推进我的买车进程:去 4S 店看车,沟通各个店的方案。虽然还没达到我的心理价格,但计划买车及推进的整个过程收获不少,简单分享下,也算是做个回顾。

此前我是个汽车小白,虽然也开车,但对车的情况一知半解。确定今年要买车之后,我深知买车是一个充满各种抉择和套路的征程。因此,我早早开始梳理文档,以确保我能买到自己不后悔的车。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部分:一是深入理解汽车知识,防止被套路;二是做好定位。前者好理解,了解汽车,会让自己更有掌控感,知道各个设备的原理,远比道听途说重要,可以避免被网友或销售带跑偏。后者我认为更为重要,因为做不好定位,买车后的后悔会长期难受自己。所谓定位,就是车的用途,以及自己的预算,如果没做好,极易被家人影响,进而进入纠结的困境。简单说下整个框架(非严格顺序):

1. 定位确定:回答自己:买车是为什么?最看重什么方面?哪些地方是可有可无的?预算多少?最重要的原则是:优点我喜欢,缺点能接受,没有十全十美的车。
2. 费用结构:按预算计算每月养车费用,对比自己的收入及存款。当然,需要了解购车所需的费用构成:裸车价+必要花费(购置税[裸车价/11.3]+交强险+车船税+上牌)+商业保险(三方责任+车损+司乘责任+车身划痕)。
3. 备选车俩:按买车定位及预算,确定品牌及车型。期间开始大量了解车辆知识,建立宏观和微观认识。
4. 确定车型:纵向(同一车型不同版本)横向(不同品牌)对比,确定几款车型。
5. 准备看车,做到店攻略,重点在:明确定位和车型、了解销售常规套路、心里有大致的费用范围等。
6. 合同、保险知识了解。
7. 提车验车注意事项。
8. 车辆维护知识。

现在我已经很明确要买的车了,经过与各家 4S 店的交锋,基本探明车辆底价,就等合适的时间订车。后面拿到车之后,或许会写一篇更详细的文章(也不一定),讲述自己如何选择,如何面对家人的各种建议(反对),如何与销售周旋……
87/N #心理学

看到一个帖子,说的是「穷人缺什么?」,高赞回答是:表面上缺资金,本质上缺野心,骨子里缺勇气,改变缺行动力。

粗一看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其实这是很典型的「旁人视角」——考虑重点放在当事人身上,即内在原因,而忽略了外在原因。

「穷人缺什么?」实际可能想问「穷人为什么会穷?」。高赞列出来的穷人特质,自然是没问题的。其实,把这些特质放在普通人甚至富人身上,他们也会变穷,这就是为什么一眼看过去很有道理的原因——因为这他妈就是说「我」啊,打击对象太普遍了。

除了「旁人视角」,我们应该还需考虑「当事人视角」。一个穷人没有变富,自然有自身的各种原因,当然也有外部的原因,例如环境、资源等。就算把一个聪明绝顶、有勇气、有决心的人放在一个没有任何物质资源、人脉资源,看到有人创业就人人喊打的「贫瘠」环境,他会变富有吗?

长者有言在先: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所以,回到这个帖子上,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单单从一个视角出发,综合来看才能得到更客观的理解。但我们又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对他人失败发表观点时,总喜欢放大当事人的原因;而当自己失败时,又喜欢夸大外部的原因。人啊,就是这样。(注:没有任何贬低原帖及作者的意思。)
86/N #生活

今天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其中有段话很戳中我:我们永远把建筑的快乐拱手让给木匠吗?……我走了那么多路,还从来没有碰上谁在从事修建自己的房子这样简单而自然的工作呢。

看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想必会记得安迪利用自己银行家的能力,帮助各位狱友在历史上最严酷的狱卒手下获得了短暂的自由:我们就这样围坐在一起,喝着冰镇啤酒,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好似在修缮自家屋顶,我们就像造物主般自在。

那个片段我印象极为深刻,个中原因我一直想不清楚,最开始我觉得是自由,直到今天读到梭罗所描述的这段,我才意识到最感触我的是后半句:阳光洒肩头,正在修缮自家屋顶。

不管是修缮还是建筑,均是劳动,当劳动的目的与自己息息相关时,成就感和幸福感随之而来。就像整理书架、打扫卫生、甚至是洗碗,当劳动结束时,常常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且心情变得很轻松。
85/N #高考 #往事随风

今日高考结束。一群学生从我身边经过,他们脚步轻快,笑声如铃,青春的气息拂过我的脸庞。熟悉的场景,相似的笑声,我不禁回忆起来。

我对高考的记忆已经模糊,甚至出现了错位。我印象中,高考结束那天,我们并不能马上离校,当晚还在班级里举行了欢快的班会。所谓班会,就是吃喝玩乐,有才艺的同学上台唱个歌跳个舞。

集体的欢愉并不会带来特别深刻的记忆,就像集体的荣誉宛如虚幻。因此,我对大家的节目几乎没有印象,印象最深的反而是独自去串班级,去见想见的人,说想说的话。私有的记忆才容易铭记。

大家都很开心——终于逃脱这四面围墙,逃脱枯燥乏味的做题。

然而,现实将我从记忆中拉回。我意识到,当年那个迫不及待的少年,结束了未来十年最单纯、最快乐的时光。

进入大学,进入社会,我才逐渐理解亚里士多德那句话「快乐的本质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是肯定的。」越简单,越容易获得安宁;越复杂,痛苦则越多。所谓幸福生活,就是尽量的减少痛苦,而不是追求快乐。

如果读者中有考生,共勉。
84/N #历史 #近代史

今天很开心,收获了一本不错的书:《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

这是一本中国近代通史,主轴是追索中国现代化之路。从清帝国入主中原开始,直到二〇一七年,时间跨度将近四百年。

我读的上一本近代史是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大学时期偶然看到此书后,读得一发不可收拾,不过最后没读完,打算近期再读一遍,正好结合这本书对比看看。

从本书的内容以及书名来看,中国大陆出版的可能性为零,因此,如果要读,要么购买原版,要么购买台版,港版估计没戏了,先用台湾出版的竖向排版将就着读吧。(电子版下载
83/N #亲密关系

新人入职新公司,一个与同事拉近距离的方式是一起喝几次咖啡。在两人不了解彼此性格、爱好的情况下,咖啡成了一个共同的话题。类似的,喝酒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类方式很容易「破冰」,也常用来在团体中引入一致的情绪。小至两人的相处,大到整个国家的民族情绪。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方式很难让关系深入,在此类「共同事物」破裂后,关系一般就会趋向疏远。关键就在于,这种方式把外部的客观事物,替代了个体主体。想象一下,整天拼车喝咖啡的人,和做过深度沟通并了解各自兴趣偏好的人,哪类关系会更坚固呢?

注:我平常很少喝咖啡,也不喜欢喝,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想用「外物」替代自身意志抵抗疲劳。我喜欢爬山也是如此,因为这是实实在在地挑战自我。
82/N #回忆录

今天读完《牛鬼蛇神录》,这是一本文化大革命期间狱中的回忆录,记录的人物多种多样,扒手、建筑师、工程师、大学教师、医生、企业家、政治家等各式人物都有,文笔好,可读性强。

杨小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因为《中国向何处去》而闻名,那时他还叫做杨曦光。而后经过自身的努力,在经济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再次闻名世界。从书中就能看出他是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有自己的思想,虚心好学,并能将理论付诸实践。一个没上过大学的青年,靠着虚心向狱中的工程师和教师学习,掌握了英语、微积分、经济学以及很多知识,这些都为他出狱后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打开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大门。

可能这时会有人冒出这样的说法:要是他没有这段监狱的经历,怕是做不出这样的成就来。——这话我是不敢说的。历史不可假设,就算假设他没有这段经历,我相信以他的才能,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来。苦难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要素,而且,为啥监狱里多是工程师等高级知识分子,这不值得反思吗?
81/N #隐喻

孙悟空被视为反抗神权正统的形象,以前不太理解这句话,空闲的时候读《西游记》,才发现其中的含义。

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玉帝把西天如来搬来,他和如来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如来问他是谁,胆敢大闹天宫,孙悟空解释了自己的身世,并说到「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如来冷笑:你知道玉帝修炼了多少年才能享受这个位置吗?

孙悟空反问:玉帝修炼多年,位置就得是他一直坐么?

从孙悟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考方式,是对于传统权威和规则的质疑和挑战。孙悟空所说的「玉帝的位置」指的是天庭的掌权者,而他的问题则点出其中的关键:这种权力是不是应该一成不变地传承下去,而不管这位掌权者是否真的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或者是否还符合时代的要求?

与此同时,他的反问还间接指向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是什么,任何人通过修炼就能坐上玉帝的宝座吗?

反抗归反抗,正义归正义,很有英雄气概,但他下一秒就被压在了五指山下。
80/N #价值投资 #投机主义

不少人总是笼统地认为做投资分两种,一种是着眼长远的价值投资,一种是关注当下的「投机主义」,前者褒多而后者贬多,以至于听到一个人不是做长远投资就会以为是投机主义。

然而,真正关注当下投资的高手,其实同样需要非常卓越的智慧,不仅要掌握一手信息,还需要准确分析信息,然后快速做出决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换言之,这也是一种生意,需要有生意人的眼光,知道什么时候出手,什么时候放手。
79/N #斯多葛主义

近期读完了《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的确是一本很好的斯多葛主义入门书,理论浅显易懂,联系实际实操性强,可以作为生活指南直接使用。里面的很多斯多葛「哲学」,很契合我日常的习惯以及想法,因此读得很畅快。

读完后,的确会让人安宁,因为它教会我,应该多关注自身,而非外部的事物。理性认清那些不可控的事物,坦然面对,把心思放在那些我们可控的事物上,这样我们很容易获得安宁。

书中提到了梭罗以及叔本华,他们虽然不是斯多葛主义者,但从作品中也能发现斯多葛的影子。正好手上有几本叔本华的书,打算一起看看。
78/N #魔幻现实

我对李诞这个人不了解,谈不上有好感,甚至还有点厌恶,因为曾有段时间深受他的毒害——那个电梯里反复播放的伯爵旅拍广告,现在听到还有点想吐。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给大众带来了许多快乐。尤其是在那让人抑郁的三年里,多少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多少人一次又一次失去失望时,可以从脱口秀中寻找到一丝慰藉。

意外总是来得迅猛,甚至有人惊呼:八个字就让一个人毁了事业,让一个公司没了前途,甚至断送了整个行业?

这是早晚的事。甚至可以说,脱口秀能在这里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怪事,在监管还没来得及涉足前,它原本还能好好活几年,而这次事件提前宣告了它的灭亡。

笑果文化的这次处理,如果想不通,可以就近想一下疫情防控,还是想不通,那就没办法了。
77/N #阅读

自己有点强迫症,在阅读上的体现就是开卷必须读完,即使这本书味如嚼蜡。不过现在好多了,该跳过就跳过,好书很多,人生有限。

以前还有个习惯就是边读边记,读完后看着充实的笔记,满满的仪式感,一下子就填充了无聊的虚荣心,但其实许多都是无用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走了别人的路,没给自己留下什么。

现在的读书习惯感觉好多了,先读第一遍,了解本书讲什么,再读第二遍,理解作者的思想并融入自己的见解。不会边读边摘录做笔记,一是这样会打乱阅读的节奏,二是好书值得再读,此时再做笔记会更深刻。如果不是好书,那就没有必要读第二次了,笔记自然也不需要做了。

当然,这里说的做笔记,指的是摘抄段落进行整理这类。阅读过程中的想法捕获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我阅读过程经常划线圈重点(实体书带笔阅读),很有感触的部分就会记下想法进行展开。这类行为不算中断阅读,算加深理解,增加与书的交流。

我一般将以上习惯应用于大部分非虚构作品。
76/N #哲学 #伦理学

晚上闲着无聊,从书架拿了叔本华的《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完前两篇《论思考》和《论阅读和书籍》,犹如当头一棒,同时醍醐灌顶,写得太棒了!要不是太晚了,我要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注定是要读至少两遍的。

与之对比的是,今天弃读了《何为良好生活》。弃读的原因如下:

1. 行文啰唆,经常是一个小问题反复讲了很多,最后却没有观点。甚至不同章节的论述方式竟大相径庭,一会儿随笔,一会儿学术,观感较差。
2. 概念堆砌,宛如一些教科书,动不动就抛出一个又一个概念,全然不顾这个概念读者是否理解。
3. 频繁引用先哲观点,最后却没有形成一个结论,经常是几个章节都找不到一个结论。

作为伦理学的外行人,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真的不好,当然,这也许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
75/N #历史

司马迁相信禅让制,但我读过历史,对权力有浅薄的理解,所以不相信这种理想的权力更替。况且,舜是尧的女婿,这怎么能说是禅让呢?另外,比司马迁早的很多人也不相信,例如:

荀子在《正论》中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

韩非子在《说疑》一文中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

《竹书纪年》认为:“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对尧的儿子丹朱亦称呼为“帝”。(源自 刘延栋播客/忽软忽硬)
74/N #斯多葛主义

爱比克泰德提出的「控制的两分法」:关注我们能够完全控制的事物,不关注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严格来说,其实是三分法:完全能控制的事物,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能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他强调,关注那些自我相关的可控制的事物,那些外在的少关注,因为无法控制,因此浪费精力,徒增烦恼,产生焦虑。而对于第三种,则可以把目标内化,例如网球比赛,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练习,但却无法控制比赛的结果,因此如果把赢得比赛的目标内化为努力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这样自己就会得到平和与「安宁」。

如果理解了「控制的两分法」,会发现和美国神学家尼布尔提出的宁静祷文的核心思想一致:亲爱的上帝,请赐给我雅量从容的接受不可改变的事,赐给我勇气去改变应该改变的事,并赐给我智慧去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