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记,思有所痕 | 订阅每月书单:https://quail.ink/rambling | 友情频道: @weiyexing | 博客: weiyexing.win
160/N #歌德 #访谈录

近期被动养成了一个习惯:凌晨两点左右,小元宝醒来,喂奶哄睡,四十分钟过去了,我也精神了。好几晚都是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不如读点书,安静,没人打扰。

近期在读哈耶克的《自由宪章》 ,章节比较长,太长又会影响休息,而且需要专注,不适合夜读。

于是,选择爱克曼所写的《歌德谈话录》。这本书第一次读是许多年前,朱光潜译本,黄皮红帘封面,改革开放初期出版的书,距今已经四十多年,书页早已泛黄,还带着些陈旧许纸张特有的味道。

当时作为枕边书,一晚几个节,即爱克曼与歌德每日聊天的日记,随着爱克曼的记录走进歌德的世界。语言平实,仿佛我也置身炉边谈话,感受着歌德的睿智,收获颇多。

书中坦言,朱光潜译本是删减本,删去了庸俗角度的歌德。现在突然很好奇朱光潜眼中庸俗的歌德到底是什么样,同时也为了更尊重爱克曼,这次重读选择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洪天富全译本。
159/N #实习 #人情 #反思

前几天,一个不算熟的亲戚找我帮忙,给她即将大学毕业的弟弟在某央企找实习。我询问了一下,可以提供实习机会,不过没有工资,需要提供简历——其实就是走个形式,毕竟这种央企一般不开放实习,招实习大多数都是走的关系,进去后安排一个人带着学习,学生混个实习证明,顺便看看能不能学到点东西。

我传达了没有工资及要提供简历这个信息,并就简历怎么写给了一些建议,毕竟是过来人,知道学生时代没啥可写,由衷希望他能进去然后学点东西。然而,对方听说没有工资,很快就回绝了,说再找找。

我有点意外,但也意料之中。本想再多说两句——学生阶段,实习只是去学习并尝试确认自己的职业,工资是次要的。且当下环境,去央企学习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专业对口,可以学到一些东西,最后能留下的话也算不错。但最终没有说——我给自己添的麻烦够多的了——央企那边的人我还要想着怎么找个借口答复。

这件事我做得很糙,带来的烦恼完全是咎由自取。对方因为没有实习工资而拒绝,合情合理。单位不提供实习工资,我也能够理解,毕竟他们本来就没有招实习生计划,且印象中很多学院和外面企业合作的实习,也是没有工资的。

我最大的问题在于,一开始没有询问清楚对方的诉求,自己也没多想两步,就贸然去牵线搭桥了。最后事没办成,还差点欠了人情,真是吃力不讨好。
158/N #自由

穆勒之《论自由》。本书所展开的每一个论证,都直接指向一个总体的首要原则:人类最为丰富的多样性发展,有着绝对而根本的重要性

关于个性自由,作者用了一个章节,可见其份量。

个性自由并不意味着个人的完全自主。自由是有限制的。一个人在家大声播放抖音,于他人无害则没有什么影响;若是在公共场合大声播放抖音,影响他人休息,则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制裁——法律上或道德上的。

自由的对立面是强制。这个强制不管是来自他人的,还是来自集体的,均会伤害个人的自由。能够施行强制的,最常见的无外乎政府。若承认个人是其身体和心灵的最高主权者,施行强制手段时即为干预了这一个人主权,即侵犯了个人自由。

那么,个人与政府在行使各自的权利时,该如何界限呢?

「只要个人行为仅关一己利害而与他人无干,个人就无需对社会负责。对于其任何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都应对社会负责,并且如果社会觉得为了自身安全必须施予某种惩处,则行事者还应受到社会舆论或法律的惩罚。」

所以,本书在论个人的自由,社会的自由,也在论政府的「自由」——如何限制政府以达到更广泛的自由。
157/N #育儿

最近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宝妈吐槽说,家婆要给几个月的宝宝喂蛇胆,应该是用高度白酒泡过然后冲水喂给婴儿,据传可以提高免疫力。

宝妈觉得不靠谱,拒绝了,但是后面家婆还是偷偷喂了,最后孩子出事住院,搞得现在胃口不好,营养不良,到现在几个月了,身高体重和其他人的孩子满月差不多,真是可怜。

我第一反应就是蛇胆里面有寄生虫,白酒没完全杀死,加之婴儿各方面器官还没发育完全,抵抗力很差,然后感染了。

我以为这是个例,然而并不是。前几天去见一个同龄人,他听闻我孩子上个月肺炎住院,于是建议我取蛇胆来给孩子喂一下,我很惊讶,礼貌拒绝了。他的孩子六个多月,体重偏低,不知道是否和这相关。

上一辈人没有基础的医疗常识,选择相信口口相传的经验之道,在一定程度可以理解,但同龄人依然相信这样的古法,我还是比较惊讶的。
156/N #社会心理学 #群体运动

《狂热分子》本书主要讨论的话题是:

群众运动都是哪些人?特征是什么?
潜在的人有哪些?
如何发起群众运动,吸引群众加入?

作者的经历较为传奇,被称为「码头工人哲学家」,有丰富的底层工作经验。小时候眼睛失明又恢复,因为害怕再次失明,于是如饥似渴阅读。
虽然这本书被定位于社会心理学,但严格来说不能称作「心理学」书籍,因为缺乏严谨的实证和推理。它更像是一本哲思,经验和阅读是作者的灵感源泉。

本书金句颇多,例如「一个人愈是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所参与的神圣事业。」可见,作者对一些群体特征的认识很深入,并能用简洁而富含韵律的语句总结出来,不时让人一拍大腿,阅读体验较好。
155/N #自由 #观念 #独立思考

财务自由,于部分人而言是毕生之追求,但难度可想而知。然而,相较于财务自由,思想自由却简单得多。

思想自由条件之一是知识自由。在互联网的当下,知识的获取已变得容易许多,即使在中国大陆仍具备一定的挑战,但只要有这个心,想必实现知识自由不会困难。

思想自由,方能形成观念的多样化,才不至于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才不容易被灌输他者的意识,才有独立之思考。
154/N #哈耶克 #自由主义

《哈耶克传》这本书对哈耶克的生平着墨较少,对思想的形成着墨较多,这是本书的亮点。

长远来看,人的事务是受思想影响的,这也是哈耶克坚持的观点:通过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进而影响公共政策。因为大部分的人无法跟上思考的艰难步伐,他们甚至懒于思考,取而代之的是追随受教育者的步伐。因此,影响到这些人,就能影响到大部分的人。

他这么想,也这么做,最后也正如他所想的那样。他同时代的人,以及他之后的人,不少都深受他的影响,例如里根、撒切尔夫人。

他在经济学上的贡献或许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为人所知,但他对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剖析是如此深入人心,对集体主义以及中央计划经济的预见是如此透彻。1974 年,一同参加诺贝尔颁奖典礼的索尔仁尼琴,读了他的《通往奴役之路》后给他写信,表示自己几乎无法相信,一个没在俄罗斯生活过的人,却能跟他一样看清社会主义的后果。
153/N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西南联合大学

二战期间,德国轰炸英国伦敦,一个学院被迫搬到剑桥。狭小的空间,外部战争的压力,似乎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他们的交流变得频繁,志趣相投的人开起研讨课,一起探讨真理。

地球的另一边,同样的时期,同样的战争原因,几个学校的师生挤在一起,艰苦的条件,有限的空间,却诞生了许多各个领域的大师。

前者是伦敦经济学院,后者是西南联合大学。多年以后,许多人仍旧怀念那段时间,怀念那种氛围——自由,民主,开放。教授与教授之间,求同存异,凭本事说话。师生之间没有阶级之分,共同探讨真理,甚至处成了朋友。
# 读记|二〇二四・四:汪曾祺、沈从文、李笑来等

多年父子成兄弟:初恋写情书老爸帮出主意,喝酒老爸帮倒酒,抽烟老爸帮点烟...

👉 https://quail.ink/rambling/p/read-202404 读记|二〇二四・四:汪曾祺、沈从文、李笑来等 | 读有所记
152/N #废名 #汪曾祺

废名的小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但能感觉到文字的美妙,按他们说的,像诗一样——「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

不巧,我并不喜欢诗,或者说不喜欢现代诗的语言,所以对废名的小说无感。即使,汪曾祺很推崇他,也深受他的影响,但我更喜欢读汪曾祺的平实的文字。

汪曾祺讨厌形式的文字,所以不喜欢欧亨利写的那种小说,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推崇的风格是:随便。最向往的是: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的文字可以说达到了,喜欢。
151/N #湘西 #乡土文学

昨天换尿裤时,正当我把脏的纸尿裤卷走,准备换上新的纸尿裤时,不孝子在这两秒的间隙来了一通喷射……这下好了,床单脏了,另一张床单刚洗没干——没床睡了。我去睡了客房,Shero 则选择带着孩子去和妈妈睡。偷得浮生两晚闲,读了沈从文的《边城》。

关于《边城》的创作,据说当时巴金住他家,一个在客厅写,一个在院子写,半年过后,巴金写了一个长篇,沈从文写了个中篇,也就是《边城》。自然,这本小说是写得很好的,正如他传授给学生的写作原则「小说该贴着人物写」。里面的几个人物,说话都是扭扭捏捏的,像打哑谜,很是贴合小城的风格,就好比云雾里的山和水,朦朦又胧胧。结尾处理得极好的,故事的结局就留给故事,年轻人的事,就留给年轻人。

另,本书的题记写得极好,为什么呢?这本书创作于左翼文学盛行的背景之下,文学作品被赋予工具和阶级的属性,需要传递严肃的价值观念,用城市先进的文明思想,改造乡村封建落后的糟粕。题记开头就写到「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这本书要传达的,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的另外一种事情」。我写我的,你说你的,评论家一边凉快去。直接,不卑不亢,有骨气。
150/N #女性主义

《看不见的女性》这本书读了有些时间,一直没读完,今天吃了晚饭后把剩余的部分匆匆过完了。全书说的事情就一个:性别数据缺口很大。大白话就是,占人类一半的女性常常被忽略,很多东西都以男性的标准进行设计。书中各种数据和事实的罗列,的确刷新了不少认知。缩小性别数据缺口确实对每个人都会更好。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生活的社会,性别偏见是无可置疑的。要改变这一现状显然不容易,因为它涉及太多,包含经济、社会、政治、教育等方方面面。但有人在踏出这一步,相信后面会越来越好,一些小的改变在发生,例如 Emoji 在描述一些行为时,同时给出了不同性别的表情。

不过,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数据堆砌生硬,分析反而浅显。一些数据的引用,显得作者是拿着锤子找钉子,比如引用一些博客用户吐槽的描述,这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149/N #散文 #林徽因

林徽因《窗子以外》这篇五千字的「意识流」小文,最早发布于 1934 年,那个年代的不少名家都极为赞赏,后被西南联大选入课文。不过,西南联大的不少学生并不买账,可能是风格类型新颖别致,也可能是表达方式过于含蓄。多年以后,同样身为学生的一些人,在高考语文卷上遇到了它。阅读理解,考的不就是含蓄么。

林徽因本身是富贵人家出身,小说开头也是富贵人家从窗户窥探外面「贫苦」世界的视角,因此不少人初读时觉得膈应,感觉被居高临下俯视,浑身不自在。其实不然,林徽因恰恰是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反思这种差异,以及批判一些道貌岸然之人的嘴脸——无形中形成的习惯,就是内心的窗户。
148/N #西南联大 #回忆录

读《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西南联大的回忆录读起来总是让人心向往之。汪曾祺的文笔实在太好、太妙,当然,很大一个原因是西南联大的日子真的有意思,那里的教授和学生更有意思。例如,有个叫郑智绵的广东学生让人捧腹:

他的脾气有些怪:一是痛恨京剧,二是不跑警报。有爱唱京剧的同学带了胡琴到宿舍来,定了弦,拉了过门,一张嘴,他就骂人:「丢那妈!猫叫!」

日本飞机在新校舍扔了一枚炸弹,离开水炉不远,就在郑智绵身边。炸弹不大,不过炸弹带了尖锐哨音往下落,在土地上炸了一个坑,还是挺吓人的。然而郑智绵照样用汤匙搅他的冰糖莲子,神色不动。到他吃完了莲子,洗了漱口缸,才到弹坑旁边看了看,捡起一个弹片(弹片还烫手),骂了一声:「丢那妈!」

该生的精神状态简直领先当前青少年一百年。
147/N #投资 #韭菜

李笑来的《韭菜的自我修养》写得很好,坦诚,有见地,足够简洁。

韭菜是一个定义很模糊的词,可能经常挂嘴上的人都不一定知道它代表的具体含义,这也是典型韭菜的体现——滥用一个概念都不清晰的词汇。另一个体现就是不思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云亦云。如果把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情都交给别人去思考做决定,那自己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说是韭菜也没冤枉。

持续学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市场的规律是什么,用思考驱动决策,以决策指导行动,由行动带来改变,这才是一个普通人避免变成韭菜的自我修养。
145/N #清明 #风水

在去祭拜爷爷之前,伯父凑近我,说:老头子可能真的不适合那里,你看,这几年,先是我,然后是你爸爸,现在是你叔叔(指的是身体出现问题,肺、肾、脑)。伯父的意思很明显,要迁坟。

爷爷的坟当年选了很久,是世俗眼光的风水宝地。地处高山之上,有山有水,脚下的水蜿蜒淌过,远处是绵延的山头,像奔腾的马儿。

地方好是好,但前期找地方、下葬都废了不少功夫。上山需要钻过无人行走的路,爬上一处又一处石头。坟墓的平台是从别处挑石头搭出来的,下葬的坑是用铁锹打出来的,掩盖的土是从另一头抬上来的。

要迁坟,一个堂哥不同意,因为妻子有身孕,这种时候不能轻易动工,更别说迁坟了。我的意见是都可以,一来可以迁近一些方便每年祭拜,二来我并不信他们说的这些风水问题。如果大家都同意,就没必要薄谁的情,兄弟间以和为贵。

说实话,他们这几年身体陆续出问题,在我看来很正常。最大的问题不是风水,而是年龄。和他们同年的同学,超过一半已经走了。加上几个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不出问题我才觉得不正常……这些更关键的因素被他们忽略了,而将主要原因归于爷爷的风水。但愿他们听得进劝,而不是完全依赖迁坟带来的安全感。
144/N #清明 #往事

清明是沟通感情的契机,也是交换八卦的情报站。虽然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但个别家庭的一些行为已经超出了小九九的范畴,在我看来甚至属于出格了,其中有个家庭很是典型,汇总一些这个家庭的「光辉事迹」。

事迹一:爷爷辈年代,这家的爷爷是会计之类的职务,且年纪较大,说话比较有分量,在分田分地的时候,他把好的地方都给了自家人,家族其他人都分了一些很差的地,例如我一个堂哥家,大部分田都被分在了河边,往后每年几乎都要遭受洪水淹没,不种又不行,生活所迫。堂哥亲口告诉我,洪水来的时候,自己的娘只能站在河边看着被淹没的秧苗抹泪,就这样抹了十几年。前几年政府工程,近河的田都被征收了,算是因祸得福,但十几年的心酸又有几个懂得呢。

事迹二:同样是开荒年代,他家人到处插树苗,然后就说是自己家的地。就算是人家事先种好的,也偷偷拔掉插上自己的。如今,岭上一半都是他家的地。当村落日益发展壮大,地方不够用了,这家人也寸土不让,为此还大闹过几次。

事迹三:我爷爷辈那些人,都是实打实的老实人,按别人的说法,属于那种淋菜都会顺便帮隔壁一起淋的人。他们这种随和甚至有点愚的性格,却助长了一些人的嚣张气焰。也正是因为这样,事迹一、二这类事情才会发生。我爷爷有块地隔着那家人的地和大路,爷爷为了不让那人绕远,在每年耕作季节特意让出一块地方给他方便,谁知年代一久,他竟然霸占了那块地方。多年以后,我父辈在收割稻谷时,想要暂时借用他家田开车进去,却被拒绝:不行,久了就习惯了。真的是深谙其道,一代传一代。

事迹四:有人养了一群小鸭子,撵到他家附近的一块田放养,谁知回来后小鸭子全部死了,大概率被放药毒死的。隔壁家养了一只肥鸡,有人看到他家媳妇慢慢靠近鸡,左右望望,迅速抓了鸡跑回家里了。

事迹五:众人清明,他家做头,需要牵头做饭,整个家族大约十五桌,竟然用陈年老米煮饭,煮出来的米饭白中带黄,味道还夹杂着霉味。
143/N #清明 #传统

按照传统,添丁的家庭,清明时需要出一个猪仔,猪仔可大可小,小的话就出几百块钱给公家买菜。猪仔有要求,需是公的,尾巴完整的,所谓有头有尾。猪仔可以在乡下找养猪人买,也可以买现成的烤乳猪,如果是前者,则在清明当天凌晨杀好,整只用开水煮熟。

处理好的猪仔,清明当天由那家人拿去猪仔坟祭拜(即太婆坟),结束之后就可以回家了,不用参与其他祖先的扫墓。

每年清明都会轮流安排几家人做头,负责买香纸炮、牵头煮菜吃饭。有猪仔的那年,不管是哪几家做头,都得让出位置,由出了猪仔的家庭牵头,并在他家吃饭。

这个传统的由来,我向几个长辈打听过,大致是这样——历史上有人在太婆坟前许愿添丁,承诺事成之后杀猪仔来回礼,次年该人真的添丁,于是这个传统便传了下来。

可见,猪仔祭拜这个传统,源自古代人对传宗接代的渴望,与祭拜送子观音一个道理。不过,这几年家族里面的生育情况,和全国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不少人生了一个就不想要了,如果是独生女孩,免不了惹得上一辈人吐槽。然而时代变了,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老一辈人话语权没有那么大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