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记,思有所痕 | 订阅每月书单:https://quail.ink/rambling | 友情频道: @weiyexing | 博客: weiyexing.win
177/N #回忆录

单伟建的《走出戈壁:我的中美故事》,读得实在过瘾,两天时间读了大半,估计还需一两天就读完了。

单伟建是什么人?他的经历颇为传奇,12 岁中断学业,知青下乡到内蒙古戈壁,结束知青生活后回到大学学习,后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历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世界银行投资官员、TPG 资本的高级合伙人和摩根大通的中国首席代表,经济学家,风险资本家。

单纯从经历来说,还挺像杨小凯的,只不过一个人是到戈壁滩,一个是被捕入狱,他俩都是在这段艰难岁月里保持着好学的姿态,最后都获得了机会前往更广阔的世界,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可惜的是,这本书的繁体版本,没有找到合适的资源,只能将就读了,至于实体书,那就更不用想了,国内应该是买不到。微信读书有简体版本,毫无疑问,是被删减了的,我简单对比过,删减了不少。
176/N #逃港

关于逃港更多的资料:
1. 四次大规模逃港: 1、1957 年实行人民公社化;2、1961 年开始至 1962 年大饥荒期间;3、1972 年;4、1979 年。
2. 逃港原因:绝大部分都是为了逃荒、逃避阶级斗争、寻求更好的生活,早期中国大陆为了清除国内反动势力,任其逃离,后期严防。
3. 逃港路线:分为陆路、水路。陆路又分为东线、中线、西线;东线越过梧桐山,或者游过大鹏湾,但梧桐山险,大鹏湾有鲨鱼,许多人命丧其中;中线从罗湖过深圳河,越过铁丝网进入香港,此处防守最严;西线游过深圳湾,需要游一个多小时。
4. 逃港名人:倪匡、吴宇森、叶问儿子叶准和叶正、跛豪吴锡豪、香港三大贼王张子强、季炳雄、叶继欢……逃港人士给香港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带去了许多社会治安问题。
5. 金庸旗下《明报》在华山救亲事件中表态: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的生命!
6. 国际上称深圳河是「中国的柏林墙」。
7. 中国部分领导人对逃港的看法:邓小平「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习仲勋「人民用脚投票」。
175/N #逃港

最近在读《大逃港》,里面的故事真让人动容,看得我几次泪目。

逃港,即从深圳偷渡到香港,是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重大事件。

如果真的如宣传的那样,资本主义水深火热,那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人选择冒着生命危险偷渡,他们不懂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选择用脚投票。

书中所记,有寻夫三十多年的痴情妻子,也有为了未婚妻偷渡八次的傻脑壳。如果说这是小情小爱,那面对走投无路惶恐地躲在山上的难民,香港市民送水送吃,横卧地上阻止港府车队遣返难民,这就是人间大爱。
# 读记|二〇二四・七:洛克、罗斯福、贾森·弗里德等

时尚会凋零,实用不会

👉 https://quail.ink/rambling/p/read-202407
174/N #管理 #产品 #商业

读 Jason Fried 的《重来》,很多人推荐,且不少公司尤其是初创公司争相学习,但真正实施的很少。读下来还是有些启发的。

作者推崇的是:简单、直接、实用的产品理念,推崇信任、自由、主动的管理方式。

- 费心做计划不可取,尤其是长期计划,应当寻找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 不做工作狂,提高效率,判断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长期加班的人是一个缺乏判断力的人。
- 把自己作为用户,先从自己需要的产品做起,它足够低成本。
- 动手去做,而不是去想、去说、去计划。
- 现在就开始,没时间总是借口。
- 坚定的信念会带来拥趸,确定的信念保证决策不偏离。
- 万不得已不融资,否则会让你失去掌控、影响决策、不再以用户为上帝、劳心费力。
- 你可能不需要那么多人,也不需要那么多东西。
- 条件受限能激发更大创造力。
- 先打牢基础,不要过早关注细节,不要把精力放在后续大概率会变的事情上。
- 投资长期需要的事情。
- 快速推出产品,不断尝试,在现实中寻找答案。
- 务实,不要抽象。
- 时尚会凋零,实用不会。
- 打岔是效率的敌人。
- 少开会,让会议保持简短且议程明晰。
- 把项目拆分成小任务,越小越容易预估。
- 决策宜小不宜大。
- 不必面面俱到,不要和竞争对手军备竞赛,把目光放自己身上。
- 小巧、简单、满足基本需求,这样的产品永远有客户。
- 不要害怕别人看到你的缺点,不完美才真实,才能引发共鸣。
- 企业文化是自然生成的,你鼓励什么,什么就是文化,文化是行为,不是语言。
- 信任员工,否则这将是最大的开销。
173/N #赌徒 #陀思妥耶夫斯基

关于普通人如何沦为赌徒,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赌徒》中有深入的描写:

看见赌博 → 看看热闹,反正我不会赌 → 拿点小钱碰碰运气,万一撞大运呢 → 赢了一点小钱,见好就收 → 既然赢了一把,那就再来一把吧,即使输了,本金还在 → 赢了输,输了赢,大起大落,实在刺激 → 沉浸其中,完全忽略其他事情,一心只想赢钱,陷入癫狂 → 全部输完,从癫狂一下子被抽离出来 → 真是后悔参与,不断责骂自己 → 不甘心,下次一定能翻盘,就像开始那样 → 不断循环,直到倾家荡产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这本书前,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赌徒,他尝试用赌博偿还债务,却欠下更多债务,于是不得不跑到欧洲躲避债主。

出版商答应给他预付款,缓解他的经济情况,但要求他半年内创作一篇长篇。然而,他当时正在创作他的第一个巅峰作品《罪与罚》,根本无法腾出时间,于是他结合自己的赌徒经历,用口述的方式让未来的妻子安娜速记,一个月内创作出了《赌徒》。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能是对赌博体验最深刻的作家,也可能是赌徒中最会写的作家。
172/N #赌徒

家族里一个同龄人,且叫 G, 因赌博欠下几十万,具体多少没人知道,反正是一个大窟窿,甚至是一个无底洞。

我去年年底从一个堂兄弟口中得知这件事,他告诉我已经借出去了几万块,后面才知道是赌博,让我提防着点。

这钱基本要不回了,兄弟也做不成了。我知道,赌徒迟早变成骗子,因为我已经经历过一次,那次是高中同学,几年了,我都懒得找他还钱了。

成为骗子后,最先骗的都是最亲近的人。今天和几个长辈吃饭,大家免不了聊起这事,我知道了更多信息。

G 排行老三,当年为了躲避计划生育,被过继给了别人,我叫 M 叔,是个二级残疾人士,无子嗣。M 身残志坚,学得一手好木工,那时候大部分人家里柜子都是他做的,他也因此积攒的一些积蓄。

M 年长后,进了养老院,老家的田地自然留给了 G,后面积蓄自然也是要留给 G 的。然而,他没想到的是,竟然是以这样的形式给他,而且提前那么多——他向一个长辈吐槽,这小子,说要进货,就这样败光了早些年的积蓄。

家族里的兄弟姐妹们,都被他借了个遍。说是借,不如说是骗。他以前是做酒水生意的,说要资金周转拿去进货,大家自然就相信了,直到大家知道了赌博的事情,不知道多少人拍断大腿。

前段时间看到他卖了车,估计可以缓一些,据说还想要卖房,但他的母亲大怒:卖房我就跳楼。如果卖了房,老婆估计要闹离婚,不过现在也好不到哪里去,带着孩子,不知道怎么过下去。

他也曾两次找过我,第一次那会儿我孩子正住院,急用钱,我自然无能为力。第二次,我已经知道了他的事情,他借口说去买一辆五菱运货,交了押金但是少几千块,很着急,这种烂借口怎么会有人信?我说没有钱,其实是实话,那会儿我失业中,确实不宽裕。他不信,让我截图给他看,我一下就怒了,但为了让他死心,截了微信余额,就几百块,他也就不好意思了。

站在我的角度,我可怜他,但无法同情他。我帮不了他,也不会帮他,我的原则是:救急不救穷不救赌。退一步来说,假如我足够了解他,知道他确是被人哄骗或者一时糊涂,有改造的可能,且我有足够的资金,在不影响自身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我可能会帮他。但,这两者我都没有,所以,我只能祈祷他能够度过难关,除此之外,我无能为力了。
# 读记|二〇二四・六:歌德、历史、财政与政府行为等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意为:如果国家的上层和下层都在争夺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 https://quail.ink/rambling/p/du-ji-er-ling-er-si-liedee-ge-derving-li-shi-cai-zheng-yu-zheng-fu-xing-wei-deng
171/N #心灵鸡汤 #成长

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这段非常鸡汤,但也表明,一个人有决心做某件事时,大概率是能够做出点什么的。作为一个成年人,这种调调已经无法打动我了,打动我的是,圣地亚哥的心态转变。

他爱好云游四方,于是成为了牧羊人。然而,牧羊与他理想的云游四方还是有差异的,毕竟,草地来来去去就是那几片,他早就看腻了。

更为重要的是,羊群并没有带给他更多,它们只会一味地寻找食物与水源。羊群,就好比身边不求上进的安于现状的人。水晶店的老板就是这样的人,「我不想再变了,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变。我对自己的一切已经非常习惯了。」

只有离开羊群,才会遇到更多的可能。

圣地亚哥并非一下开悟并完成转变的,他经历过欺骗,遇到过心动的人,遭遇过危险,甚至动摇过,想重新回去牧羊——我已经熟悉了羊群,它们不会让我费很大力气,并且能讨我喜欢。

是啊,遭遇过困难时,谁不想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做熟练的事情?这是再平常不过了。

但他没有,他选择继续前进,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这一路的成长转变,真实又激励人心,这才是这部书的灵魂。
169/N #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从地方拿走大部分的钱,然后通过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方式重新分配给地方。

转移支付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间财政支出的均等化,使得各个地区的居民能够享有类似水平的公共服务;另外一个是通过转移支付实现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行为约制。

第二点,其实就是中央集权。所以说,分税制改革,是财政的一次中央集权。
168/N #歌德

歌德无疑是一个有魅力的人,我没读过他的作品,仅仅是通过他人的访谈,记录他的一些话语,我就已经被他吸引。

洪天富所译的《歌德访谈录》全译本,是了解歌德很好的材料。我之前说,朱光潜的节选译本,删去了「庸俗」部分的歌德,没有完全呈现歌德的全貌,不太好。但读完全译本,我觉得也没太大差别,甚至觉得节选得好,作为美学家的朱光潜,能够很好地把握歌德在创作、艺术、诗歌等方面的特点,略去的颜色学等零碎的部分,该部分我也觉得稍显多余。

我曾经特别喜欢这本书,当做枕边书,每晚睡前读几页,收获良多。但这次重读,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喜欢了,在心中的分量没有那么重了,应该是自己的品味和见识都有所改变导致。

人就是这样,曾经很喜欢,现在不一定喜欢,曾经以为这样是对的,现在或许认为是错的,始终在前进,总会有改变,很少有一成不变的。

后续打算读一读歌德的作品,从《浮士德》开始,毕竟这部著作,歌德写了六十年,直到去世。不过,我对诗歌不是很感兴趣,况且,要读懂需要深厚的西方文化底蕴,不一定读得进,先读读看吧。
167/N #歌德

今天继续读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歌德见过拿破仑,且对他的评价颇高,毕竟提到他时经常用「伟人」来修饰。

一次访谈,爱克曼提到,人们责备歌德,没有拿起武器,或者以诗人的身份参加拿破仑的民族解放战争。

歌德解释道:如果当时我是二十岁的青年,我不会是最差的人,但我那时已经六十岁了…我努力做自己擅长的事,如果大家都这样,一切会变得更好…只有文化和野蛮是两件最重要的事,法国是最有教养的国家之一,我自己的文化教养大半要归功于法国人,对这样的民族我怎么能恨得起来,没有恨又如何拿得起武器?

歌德对拿破仑的评价是两面的,他也知道英雄的另一面是魔鬼:拿破仑为我们做了榜样,一个人如果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为实行某种观念而牺牲一切,这是多么危险啊——他不知道,一百年后,德国出了一个这样危险的人——希特勒。

歌德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面对国家战争,被政治裹挟前进是必然的,但歌德没有选择参与进去,而是保持一个纯粹的诗人身份。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现在的艺人,在面对政治时,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
165/N #社会学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清末四大疑案之一,历时三年,因此案而被革职官员达十几位。

这个案子集中地反映了清代官场的运作,以及中国人的脸面运作,是很好的社会学研究材料。我认为,这个案子和叫魂案一样,非常适合研究分析,能够出一本不亚于孔飞力的《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社会学书籍。

翟学伟在《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中引用并就脸面的维度进行分析:

1. 县官刘锡彤,因为举人杨乃武曾多次让他下不了台,于是趁该案要置他于死地,不惜制造伪证。
2. 冤案被上访到京城,十八位京官联名上奏皇太后,不是因为他们正直,而是因为这漏洞百出的案子事关两浙士林的声誉,给浙江读书人脸上抹黑
3. 十八位京官上奏复审,官告官,太不像话,于是对外宣称他们是士绅,朝廷听取「士绅」意见,这样就能挽回朝廷面子了。
4. 冤案破了,但杨乃武的举人身份不予恢复,因为其举人身份是同治皇帝革去的,如果恢复,那就说明皇帝错了,皇帝怎么会错呢?
5. 此案的两个受害者杨乃武、小白菜,最后都被杖责,虽然朝廷命官判案不对,但他们就没有错吗?如果两人恪守男德女德,就没有这回事了,所以还是得罚。
164/N #八九六四

八九六四,是我思想的一个转折点。

上大学前,我所接受的教育,基本都来自学校里的老师和教科书,他们想让你知道什么,你就只知道什么。

对于政治,我的印象停留在那死板教条的需要大段背诵的内容,那时我虽厌烦,但也仅仅停留在这个东西很无聊的程度。

历史是我很喜欢的学科,很幸运,短暂遇到过一个尝试告知真相的历史老师,尽管他很委婉,但已然在我心中敲开了一个缝。

大学时,我用黑莓,有趣的是,这个机子为我访问真正的互联网提供了契机——因为接触了外面的网友,打开了视野,同时也是部分软件需要。

最早且频繁访问的是 Twitter,看到网友肆无忌惮的发言,以及各种键政言论,我的心情是复杂的。震惊,疑惑,新奇,厌恶。产生这种复杂的感觉,源自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党是好的,国家是好的。以及,我们所接触的社交平台,话是不能这么说的。

在众多的言论里,最终必然会与一个事件相遇,那就是八九六四。当我在维基百科看完这个词条,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是我坐在自习室后排的一个下午,我用黑莓 Z10 读完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我的意识里有些东西永远死了,有些东西活了过来。就像那个日子里,那些年轻人,那样的时代,有些东西诞生了又死去了。
163/N #自由主义 #往事随风

关于自由与限制,歌德说:个人生来就有自由的天性,却不得不使自己适应和学会陈腐世界的限制个人自由的种种礼仪。幸福受到妨碍,活动受到阻碍,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某个特殊时代的缺陷,而是每个人的缺陷。

卢梭则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这前半句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高中同桌时常念叨。当时我并不理解这句话,也不懂他为啥总挂在嘴边。

借着即将高考这个契机,聊一下当年的趣事

那会儿高三,但我们没有很紧绷。每次换座位,我俩都申请最后一排,因为这样方便我们做自己的事。

他练字,独创的一种字型,扁而有型,有行书的自由,也有楷书的端正。别说,好些女生找他留字,鬼知道是看中他的字,还是看中他的人,还是看中他聪明的脑袋能够帮她们解题。

我没有他那么高的艺术追求,我写信,给隔壁市的初恋。

自修课上,我们经常读杂志,看到有趣的地方就互相递一下。不过,他比我克制,也比我有愧疚感,有时候我看到有意思的小说递给他(印象中是《罪全书》),他看入迷了,临近下课时突然醒过神来,敲一下自己脑袋,嘀咕一声:不能再这样了。然后把书丢给我。他常用敲脑袋来惩罚自己,这样还没把自己敲傻,实在是天理不容。

我时常想,他指的枷锁是什么?在大家眼里,他是隔壁家的孩子,玩得开,学得进,同学之间关系融洽,成绩名列前茅,会有什么枷锁呢?我能想到无非就是老师报以厚望,给的压力太大。还有就是帅气方面略输我一二。

越到最后,我感觉到他越来越忧郁。我们经常在傍晚一起跑操场,他总是跑得很快,而且跑很多圈,仿佛要把这辈子的步都跑完。

下晚修,我们第一批冲回去抢厕所,然后两人在两个隔间边洗冷水边唱歌,有时候是大喊,喊什么无所谓,只不过是一种释放的方式。我逐渐发现他除了来自高考的压力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在缠绕着他

高考结束后,我们收拾宿舍,他收拾到一半就跑去隔壁打牌了,我睡他隔壁床,顺便帮他一起卷席子,没想到刚卷起来,就看到一个压着的打开的信封,好奇心驱使我把信纸抽了出来。里面是一封拒信,写于高考前,来自我们的前桌女生。
162/N #哈耶克 #自由主义

两年前翻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译者为王明毅、冯兴元,据说是商务印书馆外译组主任、副主任,然而翻译水平实在太次,想读该书但没开始的朋友,速速远离该译本。并非针对二人,对事不对人。

优先推荐读原著,次之 AI 翻译中英双语版本,再次殷海光译本《到奴役之路》,本译本有诸多优点,例如殷海光对自由的深刻理解与哈耶克的内容相得益彰,又如穿插着他的标记「此处要紧要紧」以提醒读者该处为重点内容。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该译本的缺陷,那就是殷海光是带着立场去解读的,难免会有所偏颇,以及,他对章节进行了精简,甚至后续「不太相关」的几章都没翻译。若想进一步了解殷海光,可移步阅读《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该书的背景是,当时世界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世界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国家政党以及团体逐渐质疑当下的政治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兴起,于是,许多人相信社会主义就是未来的道路。这时,哈耶克站出来高呼,这样的道路,无异于通往奴役之路。

当然,书中所指的社会主义,其定义与当下的社会主义不完全相同,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可完全套用。然而,在阅读当中,我们难免时不时被其中的推论触动——这不是我们经历过的?甚至这就是当下?这是值得玩味和深思的地方。
161/N #歌德

继续读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此前曾提到,朱光潜译本是删减版,删去了歌德「庸俗」的部分,那么译者眼中的庸俗部分是什么呢?读全译本时,看到关于《哀歌》那一天的日记,我便第一反应想到这应该是删减之一,查了下的确是。

《哀歌》的创作背景有个传言:72 岁的歌德爱慕并求婚了在浴场邂逅的 17 岁的少女,被少女婉拒,于是写下了这首哀歌。当然,这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谣言。爱克曼的观点是:我相信这种谣传,因为它不仅完全符合歌德硬朗的身体状况,而且完全符合他的创造性的智力和健康活泼的心。

我的观点是,《哀歌》背后的这个故事大概率是真的,原因是歌德的诗歌创作非常看重现实,他对爱克曼的嘱咐中,也反复强调需要从现实中挖掘诗歌——「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每一种情况,乃至每一瞬间,都有无限的价值,因为它们是整个永恒世界的代表。」这么一首绝妙的悲歌,又怎么会凭空产生而不取材自现实呢?

这是 1823 年的日记,距今已经 200 余年。我不知道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何,但若是放在当下,耄耋之年的歌德公开且高调地追求妙龄少女,肯定是一件大新闻,且不光彩,放在当时大概率也一样。结合朱光潜译本出版于 1978 年,因为这样的缘故而剔除掉该部分,不意外。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