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记,思有所痕 | 订阅每月书单:https://quail.ink/rambling | 友情频道: @weiyexing | 博客: weiyexing.win
34/N #魔幻现实

昨晚看到朋友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篇文章叫《十问》,点进去一看,大致就是一些疫情防控相关的问题,说实话也是老百姓很关心的地方。那个时候我就感觉这篇文章一定不会存活多久,毕竟这几个月以来我已经被删除了三篇,经验充足。

果然,早上再看的时候,朋友圈多了几个人的转发,但点进去已经显示账号被封禁了──比我预想的还要严重。

下午找了副本,备份了一下,就当是记录了。有时候实在做不了什么,那就记录吧,至少也是一种反抗。

如今,国内的平台,尤其是微信,审核已经做得很精确也很及时了。此前,我的一篇文章估计会存活几天甚至几个月,今年以来,基本是发出去不到三小时就被删除,我已经习以为常了,目前尽量少放内容到国内的平台上──也算是一种自我审查了吧。再往后,真是不愿想象了。

此前了解到储安平这个人,他说过一句话,大致是国共在自由方面的区别,前者是少和多的问题,后者是有和无的问题。前段时间看直播,有人在评论区问如何看待现在的形势,主播也提到类似的话──中国(电影)哪有什么分级制度,只有两个级,有和无,所以看到什么好书好电影,赶紧买赶紧看。

虽然储安平是在上世纪说的这句话,有一定的时代因素,但是当下将这句话换个主语,放到各种问题上,似乎也能够成立。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1-23
33/N #权利 #法治

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原书标题应为《为 Recht 而斗争》,Recht 需要从两种意义上理解,一是客观意义,指规范或客观法,简称法;一是主体意义,指主体权利,简称权利。两种意义相互关联,共同构成 Recht。

因此,本书最恰当的译名应该是《为法权而斗争》。其中的斗争,既有通过自己的权利捍卫法,也有通过法捍卫自己的权利。但由于《为权利而斗争》过于深入人心,改译风险过大,因此维持原来的译名。

那么,为何权利要斗争?

斗争是法权之手段,秩序是法权之目的。《为权利而斗争》的开篇题词是「你当在斗争中发现你的权利」──权利是需要去争取的,正如「你应当累得满头大汗才吃到你的面包」。歌德也曾说过:这是智慧最后的结论/唯有为自由和生活付出者/才应该每天获得它们。

耶林认为,为权利斗争,是个人的义务,也是集体的义务。如果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权利,他不仅仅放弃的是自身利益,也是共同体的利益,《为权利而斗争》书中以战场上的逃兵作为比喻──一旦有人作逃兵,那么将导致剩下的人处于危险境地。

这本书源于 1872 年耶林在维也纳法律协会的口头演讲,一百五十年过去了,各国的人权深入人心,法治日趋完善,而遥远的东方却正在流行一个「你说法治我都觉得好笑」的笑话……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1-21
32/N #政治 #官僚

今天照常出门散步,路上看到许多纸飞机,好奇捡起来一看,上面写着好几处「SB」。纸飞机象征着自由、翱翔,上面的「SB」或许在骂那些限制了自由的人。

今日读周雪光的《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周老师提出了中国国家治理的深刻矛盾是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其中,一统制有两个基本维系机制──官僚体制和一统观念制度。而这两个机制又面临着多重挑战,为了应对这些困难压力,三个应对机制应运而生:⑴ 决策一统性与执行灵活性以及逐级代理制的动态平衡;⑵ 政治教化的礼仪化;⑶ 运动式治理的「纠偏」机制。

第一个、第三个好理解,即自上而下的政策贯彻和自下而上的责任制,以及制度失败或局部有偏差时采取的运动式治理。第二点的阐述对我有较大启发。针对饱受诟病的形式主义,周老师提出其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强化一统体制的强征意义,强化人们之间对中央权威的认可,这些形式其实也是对一统体制的顺从和接受。正因如此,那些地方性、灵活性和「偏离」行为不会直接构成对一统体制的否定和挑战。

我理解其为地方官员的「务虚」行为,有了这种「务虚」才能更好地「务实」。

如果没有这些形式,则地方采取的政策一旦有所偏离,在一统体制下将很快被打击。由于有了「表面」的这些工作,地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施较为自由的政策。正所谓「认认真真走过场,踏踏实实办实事。」

可谓是无奈之举。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1-19
31/N #政治

旧书重读之《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毫无疑问,在整个叫魂案中,首席原告自始至终就是皇帝本人。这通过他在各地呈递来的奏章以及军机大臣们起草的上谕上的朱批清楚地表现出来。对官员们大肆施压、加重刺激,对他们办案的速度和力度层层加码,对行动迟缓的官员们则刻薄训斥——所有这一切都是弘历个人的杰作。……

停止清剿并非简单地收回成命。由于皇上已对此案投入了这么多的个人威望和道德权威,一个更具礼仪性的结局是必需的。……剪辫案之所以“蔓延数省”是因为江浙官员没有及时报告情况,地方官员玩忽职守,对朝廷叠降谕旨掉以轻心。……

同一天,一份明发上谕把所有的责任都算在行省官僚身上。……弘历知道,要维持朝廷的尊严,就只能坚持阴谋确实存在,并对清剿不力的官员予以惩罚。但另一方面,做为一种妥协,他也不能不对那些滥刑无辜以求假供的官员进行弹劾。……

迄今为止,朝廷并未承认叫魂案本身是站不住脚的。恰恰相反,它始终坚持首恶正犯确实存在,而他们的逍遥法外则是由于各省的失职。……考虑到山东巡抚给官僚系统制造的麻烦及给朝廷带来的羞辱,吏部对他的惩罚是相当温和的。……毫无疑问,这也是对弘历本人所犯错误的开释。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1-14
30/N #女性主义

很早之前,一个女同事给我推荐过一本书叫《厌女》,她说写得很好,极力推荐我看。前段时间比较忙碌,一直搁置。

前几天刷朋友圈,一个老同学发了一本《基层女性》的读后感,我看了下她拍照的内容,似乎和同事介绍的《厌女》为同一类型,于是在下面留言推荐《厌女》。然后我心想,我都没看就推荐,似乎也不够负责,于是趁着这几天封控,翻完了这本书。

所谓「厌女」,可以理解为「女性蔑视」,最普遍的自然是来自男性的「厌女」。本书读下来没有感觉到特别震撼,也许是我没有「厌女」的倾向。不过,我对一个现象倒是很好奇:女性对同性恋的接受度普遍较高;而男性则对同性恋接受度普遍不高,这是为何?

针对这个问题,本书从一个角度解答了我的疑惑:

“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homosocial)”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与“厌女症(misogyny)”“同性恋憎恶(homophobia)”互为一体,三要素共同构成性别秩序。这里有三个要点。

(1) 男人之间的纽带,是一种“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
(2) 为了维持男人集团的主体性和优越性,需要将女人“他者化”,视为欲望客体,加以蔑视。这就是“厌女症”。
(3) 为了保证男人集团中每位成员的主体地位,还要严厉清除同性恋。因为同性恋者把同性男人视为欲望对象,会使男人沦为欲望客体,扰乱男人集团的秩序,十分危险。这就是“同性恋憎恶”。

在厌女的男性认知里,男性的价值以同性之间的喝彩来决定,并以此形成一种连带感。战时的强奸就是强化这一连带感,同样的,轮奸也是如此。不要疑惑轮奸时竟能勃起,因为不能勃起才会让人疑惑。

这就进一步解释了男性对同性恋的排外心理。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1-13
29/N #影评

昨天看了 Netflix 新上架的电影《西线无战事 2022》,看完后随即找了原著来看,两者各有优劣。

电影的拍摄、配乐无疑是顶尖的,尤其是在渲染战场方面,让人见识到战争的残忍。小说则把战争的控诉着重放在日常中的对话──对死亡的麻木。

「我看见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在制造武器和言辞,好让这一切更精妙、更持久地延续下去。」原著里的这句话,电影也刻画地淋漓尽致。学校的校长利用民族主义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学生哄骗上了战场;战争贩子的元帅感叹「没有战争,士兵有何用?」,在停战前十五分钟仍旧敦促士兵冲锋。

最好的战争片,无疑也是最好的反战片。可惜国内导演一直不懂,或者即使懂了也无法搬上荧幕。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1-06
28/N #妙言

摘录下富兰克林的致富之路里的箴言:
• 天助自助者。
• 懒惰走得慢,贫穷来作伴。
• 一个今天胜于两个明天。
• 烦恼生于懒惰,苦劳源自淫逸。
• 搬家三次等于火烧一次。
• 漠不关心比缺乏知识危害更大。
• 口腹之欲丧人志气。
• 买无用的东西迟早会迫使自己卖点有用的东西。
• 孩童以为二十先令是花不尽的,蠢人以为二十年是过不完的。
• 当你买了一件好东西就要再买十件来配,这样才能协调。
• 经验是所学费高昂的学校,愚蠢的人只能在这里学习,甚至可能一无所获。我们只能提供良好的建议,却无法给予优秀的品行。(就像悉达多所言,智慧是不能传授的,只能自己悟道。)

他的传记很多年前读过,读过的人都说好。我印象里他会把一些原则写下来,不断地警醒自己,我曾一度效仿之。多年后,我在菲茨杰拉德的成名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也看到类似的方式。

我们都知道美国第一任总统是华盛顿,但却很少人知道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许多人对其褒贬不一,但史学家却极其称赞他,说他「就贡献的范围、服务的时间、个人牺牲的程度、政治思想的深邃方面,远远超越美国独立事业的所有其他建设者。」

抽空不妨读读他的文字。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1-03 富兰克林的箴言
27/N #民主 #法治

此前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民主的国家能够做到真正的民主,人民可以有真正的言论自由。难道通过一些法律、约定的公约就能达成,这不太现实。要寻找答案,可以以美国为例,毕竟它年轻,可以从较为短暂的历史窥探一二。

因此,近期读《美国文明读本》,尝试从中寻找答案——美国何以成为美国。

从 1620 年五月花公约开始,那片土地似乎传承着某种信念,而这种信念则延续至今。但我仍旧疑惑,虽然口口声声说政府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但一旦当权者有了权力,难道不会滥用吗?——显然也是会的。

今晚读第四篇之安德鲁·汉密尔顿曾格诽谤案辩护词(1735)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总督滥用职权,通过诽谤罪控诉出版者,为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律师汉密尔顿的慷慨发言,直指民众需要言论出版自由:

> 言论出版自由,或批评政府的权利,说到底关键就在政府的性质。如果政府是自上而下来统治人民的,那么自然高高在上,不必受民众的批评监督。但如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由人民授予,目的是保护人民,那又怎么会惧怕人民批评?人民又为什么不能批评?又何必要去煽动颠覆它?

最后,陪审团仅花几分钟就做出了无罪裁定,法官只能判曾格无罪释放。这篇辩护词读起来慷慨激昂,令人振奋,该案件也被称为美国争取自由之第一篇章。

我更为感慨的是,那个年代的美国,就已经有较完善的法律,也有较公正的裁决程序——至少是有地方伸冤,也有人能听你伸冤……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1-02
26/N #读书记

国庆假期前,曾立志国庆看完几本书──结果回去后一本书没翻完。恰如上学时期的寒暑假计划。

最近痴迷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陀氏小说暂时放一边。非休闲不读小说。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完。挺不错的一本社会学经典著作,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客观现实,人是社会的产物。
《到奴役之路》:读完。粗读一遍,过瘾,再精读一遍,沉思。译者虽有偏激,但需要站在时代的角度去看。当下看那个时代,不知道会不会变成当下看未来。
《纳瓦尔宝典》:读完。建议直接去读纳瓦尔的博客以及 Twitter。
《如何高效学习》:读完。说的道理大家都懂,读过的人都以为能做到。但实际上呢?
《为权利而斗争》:在读。权利是什么,为什么要斗争?
《伟大的电影》:读过。休闲读物,看看写影评拿到普利策的人的观影角度。
《死屋手记》:在读。这本完全看不出是陀氏的风格,反正没读下去,大多数是监狱流水帐。我愿称之为监狱琐记。弃读。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1-01
25/N #权利

前段时间的拼多多读书月,在商务印书馆买进不少书,《为权利而斗争》便是其中之一。薄薄一本册子,每次都读不进去,也许还是太浮躁了。

今日读演讲的第二部分。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一个人总会面临两个选择:奋起抗争,还是屈从于侵权者。无论他选择什么,都和「牺牲」有所关联——或是为了权利而牺牲和平,或是为了和平而牺牲权利。

他如何选择,取决于他觉得哪种牺牲更能忍受。此前我曾开玩笑道:中国人是很能忍的,学生时代便有许多人觉得「忍」者为酷,于是将「忍」字刻入肌肤之内;长大后,身边遍是忍人,忍忍,这事就过去了,忍忍,一生也就这样了。

回望历史,选择奋起抗争者多为穷人,何也?富人可通过金钱「购买」和平,而穷人面对这笔昂贵的支出,他们宁愿舍弃和平。

略微可悲的是,他们的斗争,并非源于觉醒,而多是不得已而为之。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0-27
24/N #平等 #权利

今日继续读《到奴役之路》之迷妄的平等。常常把平等、平均、公平挂在嘴边,然而,失去了自由的平等,那便是毫无价值的平等——奴隶也有平等,谁人想要?

我们需要擦亮眼睛,看看讲述者说的东西是否有必要之条件,切不可抛开其他单提某一项。

正如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中说道:正义环绕着法权,她一手提着天平,以此去衡量法权,一手握有干戈,用之去维护法权。无天平的干戈,是法权赤裸裸的暴力,无干戈的天平,是法权的软弱无能。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0-24
23/N #生活

昨晚凌晨四点多才睡。上一次这种状态是贵州转运客车事件时,上上次是李文亮事件时。

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关注得太多,才变得焦虑,而那些改变不了的事情,更倍增无力之感。既然这样,不如丢开它们,专注当下,专注身边事物。

Read books, avoid news.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0-23
22/N #妙言

《纳瓦尔宝典》这本书的名字是真的俗,但内容也是真的好。我很早就翻过英文版,而中文版也从同事那拿了半月有余,直到今天才翻完──其实一天就读完了,只是自己一直拖着。

区区两百页,拿在手上有点份量,可见中信出版社在纸张上用了心(此处点名批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书的前半部分我个人觉得很好,阅读时的感觉如同当年读段永平的《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商业逻辑篇)》──普通的对话中往往蕴含深刻的道理。

其中有一个观点我不能再赞同了:出租时间是无法达到财富自由的。那些喜欢把时间花在省钱上的人,永远无法致富,把省出来的时间拿来赚钱才是正确的思路。现实中具体的例子就是那些有小农思想的人,往往为了节省几块钱,宁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决。他们可能会积攒下一些钱,但永远不会赚到大钱。

用杜琪峰导演的《黑社会》里的话来说就是:古惑仔不用脑,永远都是古惑仔。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0-22
21/N #计划经济

今日读殷海光的《到奴役之路》之第四第五章,这两章努力在论证一个问题:实行计划经济,迟早会走上独裁之路。

我是这么理解的,经济是饭碗,人民的饭碗被控制了,命运也就被控制了。这点可从历史上验证——杨继绳的《墓碑》里曾记录三年大饥荒期间,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被上交并控制,这是造成饥荒的重要原因,也是人民无法反抗的原因之一。

同样,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也是如此。且不谈历史,仅谈近年来的封城所传新闻也可知:因没有食物,女子被迫「食色交易」,不少民众更是下跪求饶……谁能想到,掌握粮食的普通人,竟可以轻松左右他人命运,而且还是在二十一世纪。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0-18
20/N #影评

今天读了一本书,叫《伟大的电影》,作者是罗杰·伊伯特,第一位因写影评获得普利策艺术评论奖的人。

顾名思义,这本书写的大多是影史上有名的电影,喜欢看电影的人,看目录时或多或少会看到曾经看过的电影。伊伯特的文字我此前没读过,也不知道他写得如何,因此,我便找了几部我比较喜欢的电影,看看他的影评有无打动我的地方。

所选的电影如下:《2001:太空漫游 1968》、《教父》、《肖申克的救赎》、《沉默的羔羊》。他评论库布里克的这部伟大电影为「一部充满哲思的影片,它并不迎合我们,而是尽力启发我们、拓展我们的视野。」这句评论非常精准到位。虽然这部影片公认是一部哲思影片,但伊伯特更进一步指出库布里克的目的:启发。事实上也是如此,这部电影自筹备到 1968 年上映,从始至终都不是为了迎合观众,当年首映时也引发了众人的不解,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地位。它试图告诉我们「当我们学会思考时,我们才成了真正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虽然是在讲越狱,但其关注的重点其实是友谊和希望。友谊让大众更能接受,希望则把主题提升上一个台阶。越狱片免不了讨论自由的话题,作为一个自由人,不仅是身体上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自由。在我看来,老图书管理员在狱中其实算是一个自由人,反而出狱后不再自由,而他重回自由的方式也很简单──通过死亡获得了自由。

我依稀记得当年第一次看《沉默的羔羊》时的恐怖感受,这种恐怖不是突然的惊吓,而是如凝望深渊时的感受──它什么都没说,它是如此的安静,但它就是这么恐怖。多年以后,我看到《2001:太空漫游 1968》里 HAL 9000 那理性地操控人类命运时,我又想起了这样的感觉。巧的是,霍普金斯对角色的诠释,正好是受到了《2001:太空漫游 1968》中 HAL 9000 的启动──他是一部冷静客观而又聪明绝顶的机器,精于逻辑运算,感情方面却是一片空白。

看了影评后,忍不住又重温了库布里克这部经典老片。昨天,同样重温了雅克·贝克的遗作《洞》。有时候,我宁愿花时间去重读重看这些经典,而不是花在新的不值得的东西上。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0-16
19/N #计划

今日周五,工作懈怠,随之翻起了此前没读完的《死屋手记》。这本书和此前读的陀氏的风格大不一样,没有癫狂的心理描写,只有各种各样的监狱人物记录,很像此前看王学泰写的《监狱琐记》。

翻了一会儿,想起上个月在万圣买了一本《纪德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没拆封,打算出来拆下。抽出书架的时候,手感的落差很大──轻型纸!当时买的时候没注意,现在和其他书拿在手上就格外鲜明,过分地轻了。我现在只期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这个纸能多待几年,不要那么容易黄掉。

继续读《到奴役之路》第三章之管制计划与自由计划。计划分很多种,有些是为了实现美好的目标,有些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殷海光评论道:俄式「计划教育」,以灌输他们的「主义」为目标,以捧其头目为重心。这类所谓的「计划」,不过计划其名,统治手段其实。

我们要的是自由的计划,不是管制的计划。

其中有一段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描述实在精辟,摘录如下:虽然,「资本主义」一词许多人用来表示过去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一词许多人用来表示未来的社会形式;可是,我们与其说这些名词是用来「说明」我们正在过渡的社会之性质,不如说是用来「隐蔽」我们正在过渡的社会之性质。

类似的,现在许多人拿着老旧东西,冠上「新一代 XX 」就能蒙骗许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0-14
18/N #极权主义

晚上重读《到奴役之路》,从第二章之伟大的乌托邦读起。本章花了众多篇幅论述「民主的社会主义,只是上几代人所幻想的乌托邦」。

其中,殷海光在一段论述中说到:一切独裁极权统治,无不或多或少掩饰其现实的丑恶与严酷,把大众的注意力引向理想的未来,而忍受目前的蹂躏。这种「理想主义」不过是高等的愚民术而已。

说大了,国家如此;说小了,企业老板不也如此?通过画大饼,营造美好的未来幻想,一方面获得投资人的融资,另一方面给予员工以期待,并以此压榨员工,这种套路见怪不怪了。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0-12
17/N #莫言

血滴子,据传是清朝雍正所制,一种笠形或钟形的罩子,开口处有钢刀,顶部连着锁链,使用者一手抓住锁链,一手将血滴子抛向敌人,旋转的血滴子便可取人头颅。从这个兵器的英文翻译也可知道其用途:飞行的断头台(The Fly Guillotine)。

现在的很多平台上的发言者,仿佛就是头顶上悬着一个血滴子,有些话是不能说的,一说就没了脑袋。

今天快速翻了《到奴役之路》,非常过瘾,打算快读一遍之后再精读。里面的一些论述,只有结合自身经历才能深深体会。中国从来不是一个法制的国家,那个有名的截图「你说起法制我都觉得好笑」并不夸张,国庆的两段经历再次加深了我的这个印象,至于是什么经历,不可言。

说回今天,十年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记得那个时候在中学,铺天盖地的莫言文学,书店最显眼的位置放的也是他的作品。在此之前,作为一个中学生,完全不认识这个作家。现在想想也正常,莫言作品的风格,教育局如何会让它们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

莫言莫言。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0-11
16/N #读书记

九月公司震荡,有一段时间不想读书,也没心思读书,大多数书都是在震荡前读完的。可见,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做什么都没有效率。

由于打算去看敦煌展,这段时间翻了一些敦煌相关的书籍──如果只是去走马观花,拍游客照,那就辜负了这千年的精魂。

1.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读完。敦煌百年来的主要工作人员采访记录。敦煌有什么?什么人在那里?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2. 《冲击与反响:何兆武谈文化》:读完。整体还行,部分篇章有所启发。主要谈了中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以及带来的反思。
3. 《敦煌学概论》:读完。概论性书籍,讲述了什么是敦煌学,以及为何会有这样的学科。附录所选的《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是一本不错的书。
4.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完。短小而有力的故事,正如书名所描述的那样,把结局和人物都提前说出来了,依然具备可读性,马尔克斯的写作不止于《百年孤独》。
5. 《百年孤独》:读完。故事很有趣,可惜看晚了。
6. 《触摸时代的灵魂:何兆武谈读书》:读完。之前说这套书不太行,读完后其实感觉还可以。
7. 《海葵》:读完。情节还不错的推理小说,就是人物动机还牵强。
8.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完。打开了陀氏的大门,这本书无疑值得再读一次。
9. 《通往奴役之路》:在读。在这个挂横幅宣传「勤做核酸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读一读这本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版本翻译比较粗糙,打算先读殷海光版本的《通往奴役之路》。
10. 《死屋手记》:在读。陀氏的西伯利亚苦役小说,有种在读王学泰《监狱琐记》的感觉。
11.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在读。陀氏书信选,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陀氏。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10-02
15/N #翻译

今天打开标记「想读」已久的《通往奴役之路》。花了点时间看了导言、序言、引言,终于进入第一章。但我看了一会儿就发觉不对劲儿,翻译非常生硬,而且不知所云。以往我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但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我觉得自己「读不懂」的概率很小,那肯定就是翻译的问题了。

于是检索了下,果然,网上对 1997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明毅、冯兴元翻译的《通往奴役之路》意见颇大。有趣的是,现在能搜出来的也就这个版本。稍微做了下检索工作,推荐比较多的是 2009 年台大出版中心殷海光翻译的《到奴役之路》。我找到同样一段对比如下:

王明毅、冯兴元翻译:
新的人生观随着商业从意大利北部的商业城市传到西部和北部,通过法国和德国西南部传到低地国家和不列颠诸岛,坚实地扎根于没有受到专制政治势力压抑的地方。在低地国家和不列颠,它长期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第一次有机会自由生长,成为这些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础。而正是从那里,在 17 世纪后期和 18 世纪,它再次以充分发展了的形式开始传到西方和东方,传到新大陆,传到欧洲大陆的中部,在那里,毁灭性的战争和政治上的压迫严重地压制了类似发展较早的开端。

殷海光翻译:
这种由商业而引起的新生活观,在没有专制的政治力量来阻抑它的地方,便根深蒂固起来。(此处最关紧要——海光)在低地国家和不列颠,这种新的生活观在一个长时期之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首次得有机会自由成长,而且变成这些国家的社会与政治生活之基础。而且,自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以来,这种新的生活观,又从这些国家以更较充分发展了的形式向西与东扩张,扩张到新大陆,扩张到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区。可是,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区,时常发生战乱,并且有强大的政治压力存在;这使得与英国相似的自由果实不能早早成长。

对比之下,前者简直如机器翻译一般,生硬且不连贯,完全看不懂。不过这个版本的导言写得还不错,作者是韦森,韦森并非译者。

后者则顺畅许多,可见对原文的理解已经很深刻,殷海光先生还时不时逗趣地加入自己的评价,如「此处最关紧要」。但是,殷海光版本也有缺点,那就是原书的部分章节没有翻译。

我决定先看殷海光版本,回头翻翻王明毅、冯兴元版本。

https://weiyexing.noto.so/2022-09-2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