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记,思有所痕 | 订阅每月书单:https://quail.ink/rambling
85/N #高考 #往事随风

今日高考结束。一群学生从我身边经过,他们脚步轻快,笑声如铃,青春的气息拂过我的脸庞。熟悉的场景,相似的笑声,我不禁回忆起来。

我对高考的记忆已经模糊,甚至出现了错位。我印象中,高考结束那天,我们并不能马上离校,当晚还在班级里举行了欢快的班会。所谓班会,就是吃喝玩乐,有才艺的同学上台唱个歌跳个舞。

集体的欢愉并不会带来特别深刻的记忆,就像集体的荣誉宛如虚幻。因此,我对大家的节目几乎没有印象,印象最深的反而是独自去串班级,去见想见的人,说想说的话。私有的记忆才容易铭记。

大家都很开心——终于逃脱这四面围墙,逃脱枯燥乏味的做题。

然而,现实将我从记忆中拉回。我意识到,当年那个迫不及待的少年,结束了未来十年最单纯、最快乐的时光。

进入大学,进入社会,我才逐渐理解亚里士多德那句话「快乐的本质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是肯定的。」越简单,越容易获得安宁;越复杂,痛苦则越多。所谓幸福生活,就是尽量的减少痛苦,而不是追求快乐。

如果读者中有考生,共勉。
84/N #历史 #近代史

今天很开心,收获了一本不错的书:《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

这是一本中国近代通史,主轴是追索中国现代化之路。从清帝国入主中原开始,直到二〇一七年,时间跨度将近四百年。

我读的上一本近代史是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大学时期偶然看到此书后,读得一发不可收拾,不过最后没读完,打算近期再读一遍,正好结合这本书对比看看。

从本书的内容以及书名来看,中国大陆出版的可能性为零,因此,如果要读,要么购买原版,要么购买台版,港版估计没戏了,先用台湾出版的竖向排版将就着读吧。(电子版下载
83/N #亲密关系

新人入职新公司,一个与同事拉近距离的方式是一起喝几次咖啡。在两人不了解彼此性格、爱好的情况下,咖啡成了一个共同的话题。类似的,喝酒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类方式很容易「破冰」,也常用来在团体中引入一致的情绪。小至两人的相处,大到整个国家的民族情绪。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方式很难让关系深入,在此类「共同事物」破裂后,关系一般就会趋向疏远。关键就在于,这种方式把外部的客观事物,替代了个体主体。想象一下,整天拼车喝咖啡的人,和做过深度沟通并了解各自兴趣偏好的人,哪类关系会更坚固呢?

注:我平常很少喝咖啡,也不喜欢喝,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想用「外物」替代自身意志抵抗疲劳。我喜欢爬山也是如此,因为这是实实在在地挑战自我。
82/N #回忆录

今天读完《牛鬼蛇神录》,这是一本文化大革命期间狱中的回忆录,记录的人物多种多样,扒手、建筑师、工程师、大学教师、医生、企业家、政治家等各式人物都有,文笔好,可读性强。

杨小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因为《中国向何处去》而闻名,那时他还叫做杨曦光。而后经过自身的努力,在经济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再次闻名世界。从书中就能看出他是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有自己的思想,虚心好学,并能将理论付诸实践。一个没上过大学的青年,靠着虚心向狱中的工程师和教师学习,掌握了英语、微积分、经济学以及很多知识,这些都为他出狱后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打开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大门。

可能这时会有人冒出这样的说法:要是他没有这段监狱的经历,怕是做不出这样的成就来。——这话我是不敢说的。历史不可假设,就算假设他没有这段经历,我相信以他的才能,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来。苦难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要素,而且,为啥监狱里多是工程师等高级知识分子,这不值得反思吗?
81/N #隐喻

孙悟空被视为反抗神权正统的形象,以前不太理解这句话,空闲的时候读《西游记》,才发现其中的含义。

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玉帝把西天如来搬来,他和如来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如来问他是谁,胆敢大闹天宫,孙悟空解释了自己的身世,并说到「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如来冷笑:你知道玉帝修炼了多少年才能享受这个位置吗?

孙悟空反问:玉帝修炼多年,位置就得是他一直坐么?

从孙悟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考方式,是对于传统权威和规则的质疑和挑战。孙悟空所说的「玉帝的位置」指的是天庭的掌权者,而他的问题则点出其中的关键:这种权力是不是应该一成不变地传承下去,而不管这位掌权者是否真的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或者是否还符合时代的要求?

与此同时,他的反问还间接指向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是什么,任何人通过修炼就能坐上玉帝的宝座吗?

反抗归反抗,正义归正义,很有英雄气概,但他下一秒就被压在了五指山下。
80/N #价值投资 #投机主义

不少人总是笼统地认为做投资分两种,一种是着眼长远的价值投资,一种是关注当下的「投机主义」,前者褒多而后者贬多,以至于听到一个人不是做长远投资就会以为是投机主义。

然而,真正关注当下投资的高手,其实同样需要非常卓越的智慧,不仅要掌握一手信息,还需要准确分析信息,然后快速做出决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换言之,这也是一种生意,需要有生意人的眼光,知道什么时候出手,什么时候放手。
79/N #斯多葛主义

近期读完了《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的确是一本很好的斯多葛主义入门书,理论浅显易懂,联系实际实操性强,可以作为生活指南直接使用。里面的很多斯多葛「哲学」,很契合我日常的习惯以及想法,因此读得很畅快。

读完后,的确会让人安宁,因为它教会我,应该多关注自身,而非外部的事物。理性认清那些不可控的事物,坦然面对,把心思放在那些我们可控的事物上,这样我们很容易获得安宁。

书中提到了梭罗以及叔本华,他们虽然不是斯多葛主义者,但从作品中也能发现斯多葛的影子。正好手上有几本叔本华的书,打算一起看看。
78/N #魔幻现实

我对李诞这个人不了解,谈不上有好感,甚至还有点厌恶,因为曾有段时间深受他的毒害——那个电梯里反复播放的伯爵旅拍广告,现在听到还有点想吐。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给大众带来了许多快乐。尤其是在那让人抑郁的三年里,多少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多少人一次又一次失去失望时,可以从脱口秀中寻找到一丝慰藉。

意外总是来得迅猛,甚至有人惊呼:八个字就让一个人毁了事业,让一个公司没了前途,甚至断送了整个行业?

这是早晚的事。甚至可以说,脱口秀能在这里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怪事,在监管还没来得及涉足前,它原本还能好好活几年,而这次事件提前宣告了它的灭亡。

笑果文化的这次处理,如果想不通,可以就近想一下疫情防控,还是想不通,那就没办法了。
77/N #阅读

自己有点强迫症,在阅读上的体现就是开卷必须读完,即使这本书味如嚼蜡。不过现在好多了,该跳过就跳过,好书很多,人生有限。

以前还有个习惯就是边读边记,读完后看着充实的笔记,满满的仪式感,一下子就填充了无聊的虚荣心,但其实许多都是无用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走了别人的路,没给自己留下什么。

现在的读书习惯感觉好多了,先读第一遍,了解本书讲什么,再读第二遍,理解作者的思想并融入自己的见解。不会边读边摘录做笔记,一是这样会打乱阅读的节奏,二是好书值得再读,此时再做笔记会更深刻。如果不是好书,那就没有必要读第二次了,笔记自然也不需要做了。

当然,这里说的做笔记,指的是摘抄段落进行整理这类。阅读过程中的想法捕获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我阅读过程经常划线圈重点(实体书带笔阅读),很有感触的部分就会记下想法进行展开。这类行为不算中断阅读,算加深理解,增加与书的交流。

我一般将以上习惯应用于大部分非虚构作品。
76/N #哲学 #伦理学

晚上闲着无聊,从书架拿了叔本华的《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完前两篇《论思考》和《论阅读和书籍》,犹如当头一棒,同时醍醐灌顶,写得太棒了!要不是太晚了,我要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注定是要读至少两遍的。

与之对比的是,今天弃读了《何为良好生活》。弃读的原因如下:

1. 行文啰唆,经常是一个小问题反复讲了很多,最后却没有观点。甚至不同章节的论述方式竟大相径庭,一会儿随笔,一会儿学术,观感较差。
2. 概念堆砌,宛如一些教科书,动不动就抛出一个又一个概念,全然不顾这个概念读者是否理解。
3. 频繁引用先哲观点,最后却没有形成一个结论,经常是几个章节都找不到一个结论。

作为伦理学的外行人,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真的不好,当然,这也许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
75/N #历史

司马迁相信禅让制,但我读过历史,对权力有浅薄的理解,所以不相信这种理想的权力更替。况且,舜是尧的女婿,这怎么能说是禅让呢?另外,比司马迁早的很多人也不相信,例如:

荀子在《正论》中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

韩非子在《说疑》一文中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

《竹书纪年》认为:“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对尧的儿子丹朱亦称呼为“帝”。(源自 刘延栋播客/忽软忽硬)
74/N #斯多葛主义

爱比克泰德提出的「控制的两分法」:关注我们能够完全控制的事物,不关注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严格来说,其实是三分法:完全能控制的事物,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能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他强调,关注那些自我相关的可控制的事物,那些外在的少关注,因为无法控制,因此浪费精力,徒增烦恼,产生焦虑。而对于第三种,则可以把目标内化,例如网球比赛,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练习,但却无法控制比赛的结果,因此如果把赢得比赛的目标内化为努力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这样自己就会得到平和与「安宁」。

如果理解了「控制的两分法」,会发现和美国神学家尼布尔提出的宁静祷文的核心思想一致:亲爱的上帝,请赐给我雅量从容的接受不可改变的事,赐给我勇气去改变应该改变的事,并赐给我智慧去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73/N #斯多葛主义

近期开始读《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第一次接触斯多葛主义,发现和自己的很多想法不谋而合。

希腊斯多葛主义要求先学逻辑学,再学物理学,然后学伦理学,这里有个比喻很好地理解为啥学这些:斯多葛哲学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逻辑学是篱笆,伦理学是庄稼,物理学是土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让人们追求德行的最佳方法,就是让他们理解什么事情是好的:如果一个人理解真正的好事情是什么(物理学),由于他是有理性的(逻辑学),他就一定会追求这些事情,因而就会变得有德行(伦理学)。后期,罗马斯多葛主义基本摒弃了逻辑学和物理学,进而追求「安宁」,但其实,安宁是追求德行的一个结果,有趣的是,正是因为斯多葛主义声称能够实现「安宁」,反而吸引了众多的追求者——得到安宁,相比追求德行,前者的效果是如此的直接。

斯多葛主义强调消极想象,即提前预想坏事情会发生,这不是一种消极主义,而是尽量帮我们减轻坏事情可能带来的影响,因为无论如何,生活中总会发生坏事情。另外,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享乐适应」,说的是渴望得到的东西,一旦得到后就会逐渐失去兴趣,变得不再「快乐」,影响内心的安宁,因此需要借助消极想象去阻止这个享乐适应的过程。
72/N #女性主义 #回忆录

随身携带阅读器真的能读更多。

今天外出,预料到会在外面大半天,于是就把文石 Poke3 揣口袋里了。朋友去忙的时候,我就随手拿出阅读器,翻开盖子直接进入阅读状态,有事情的时候就盖上进入熄屏状态。

今天断断续续俩小时,读完了杨本芬的《我本芬芳》。这是她的「看见女性三重奏」的第三本,第一本是《秋园》,上个月读完,感觉是一本很不错的回忆录,于是便找了其余两本《浮木》《我本芬芳》来读,三本都是几万字的回忆录,很适合闲时阅读。

上一次阅读这种系列是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三本:《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孩的记忆》。法国和中国的女性和家庭,有着巨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源于文化、社会的区别。杨本芬的三重奏,文字虽少,但却读得很沉重。两代女性都是在时代的裹挟下艰难求生,面对社会不公的待遇,以及身边人歧视的眼光,两位女性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让人敬佩。
71/N #阅读记

整个四月忙碌而充实。四月参加了一次半程马拉松,也是自己首次尝试挑战马拉松。前半个月和朋友经常出去锻炼,为的是自己能够顺利完赛。后半个月因为老爸要动手术,基本都在医院陪护。

跑步让我爱上这项运动,爱上了跑完后的那种舒畅。半个月的医院生活,让我对身体健康有更切身的体会。泌尿科一层楼,每个病人不插一两根管子都不好意思叫病人。床位一旦空出来,不到半天就会有人入住,「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老爸是肾结石并发腹膜炎,右肾以及腹腔严重积水,以至于右肾基本没了功能,要切除。折腾了十几天,最后因为炎症太严重无法手术,须得插管排肾水几个月再决定怎么手术……经此一次,再次感受到每年体检的重要性,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等到身体有反应,那基本是中后期了。小病熬成大病,除了费用增加不说,最重要的是让身体受那么多苦,何必呢?

四月的几本书,基本是在病床旁读的。他们输液我读书,互不影响。——《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秋园》《人类灭绝》《亮出你的舌苔或空荡荡》《清代地方政府》。

https://weiyexing.ml/posts/read-202304/
70/N #历史

在老父亲的病床头读完了《秋园》,一句话简评本书:满篇都是冇,不见一个有。这本书结合《活着》,基本看懂了那个时代在这片土地大部分人的人生。

差不多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开始涉及不少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书籍,读了阎连科、巫宁坤、杨继绳等人的作品,从小说、回忆录、调查报告三方面构建了我对于那个时代的基本认识。

阎连科直言:许多生活的真实,是需要以小说的方式表达的。他的《为人民服务》让人思考这句口号服务的到底是人民还是特权阶级,他的《丁庄梦》揭露了底层的愚昧无知和群体的恶,他的《四书》把大饥荒期间的荒诞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巫宁坤的《一滴泪》则是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几乎以控诉的形式书写那段心酸历史,读完不得不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扼腕。杨继绳的《墓碑》,我看了足足数月,饿死、虐杀、人相食……一个个具体到人名的例子,一个省比一个省庞大的数字,怎一个「惨」字了得!

昨日午饭过后,我建议楼下走走,期间开口问了过去那个时代的情况——一直想验证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心底也害怕两天后的手术出现意外,再也无法亲口听到那段历史。

老父亲平静地讲着,我平静地听着。那段历史正如我所知道的那样,这片土地遭受太多的苦难。
69/N #思想控制

今天继续读萧公权之《中国乡村》,第六章谈到思想控制。

控制士人就能控制国家。清政府通过科举控制士人的思想,通过乡约宣讲控制乡民的思想。所谓乡约宣讲,就是由朝廷制定一些道德指导原则,谓之圣训,并招募乡长定期宣讲这些圣训。

最早的是顺治帝于一六五二年公布的《六谕》: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可以看到早期这些圣训是关于社会关系、教育、生计、社会秩序方面的。后续的帝王对《六谕》进行了扩写和细化,比较著名的是《圣谕》,此时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区别:更强调防止犯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官方儒学不再是劝人向善的训谕,而变成了防止臣民危害帝国的工具

深入到乡村的圣训,定期的宣讲,目的就是把思想控制灌输到帝国的各个角落……令人不得不想到现在遍地都是的核心价值观牌子。
68/N #藏传佛教

今天读完了马建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荡荡》。在国内,这是一本禁书,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才知晓并读完的缘故,感谢真正的互联网让我最终能够读到它。

据说一九八几年时,马建写好稿子,给高行健(二〇〇〇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国籍)查看,高行健看完直呼好文,推荐给了人民文学的编辑刘心武,而后刊载在人民文学上,但发表之后很快引起轰动,导致马建被封杀,刘心武也被停职。

这本书很短,区区三万字,由五个故事组成,篇幅虽短,但震撼人心。里面涉及最多的就是女性、性、佛教这些话题……读完后,书中所讲述的内容在我脑海挥之不去,我至今无法理解这些行为,只感觉这些行为,与文明世界格格不入

内容有夸张的成分吗?我相信是有的。但其中的部分内容是否真实存在,我同样相信有。其中的天葬,我就曾经在 YouTube 等平台看到过视频,与书中描述的差不多。
67/N #保甲制度

继续说下保甲制度,虽然它是绝佳的统治工具,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前期推行难度极大,中后期更是被地方官员弄得支离破碎,简单总结下各方原因:
1. 从人的角度:民众大多是文盲,配合困难;同时,要找到合适的保长、甲长也极其困难。他们需要登记管理,因此要求能识字,有权威,本来绅士阶层最恰当,然而政府担心这会绅士权力过大,明令禁止不能由绅士担任(不过很多地方依旧是绅士担任)。有能力的人不能或不愿担任,导致市井无赖等有心之人竞相应聘,后果可想而知。
2. 从钱的角度:门牌、登记册都需要大量金钱,负责人的管理也需要物质去激励,然而清政府并没有任何拨款,全凭地方政府想办法,州县官推行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3. 从执行过程的角度:登记丁口、记录人员流动这件事困难至极,保甲负责人还得定期到衙门汇报,增加了行程负担以及存在被衙门人员敲诈的可能。

庙堂之人自然体会不到江湖之远的复杂情况。推行不利,上面的人会怪罪到基层官员,但最终受罪的还是基层百姓。
66/N #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是非常理想的统治工具。

所谓保甲制度,即以户(家庭)为基本单位,十户一牌,十牌一甲,十甲一保,其中的甲长、保长为区域负责人。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登记丁口(只登记成年男性,即对帝国有潜在威胁的人);侦查、汇报犯罪行为,一旦发现,居民告诉甲长,甲长告诉保长,保长告诉官府。后期也将征税、登记人口等事务纳入到保甲体系里。

它的显著特点是,由居民自己管理运行,而地方官只负责监督。这样的制度优势很明显:首先,节省了官员配置,官员只负责监督,这样可以防止保长、甲长权力过大;其次,每一个居民都成为潜在的间谍,以揪出他们中间做坏事或铤而走险的人,也就是自我审查。(引用自《中国乡村》)

一位十九世纪的西方作者对保甲制度做出精辟评价:「从表面上来看,封建王朝对其臣民的统治,是一种父亲对子女的慈爱;然而实际上它是一种残暴的统治,一种以恐惧和猜疑的方式维持权力的残暴统治。」
Back to Top